《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和《细胞》(《Cell》)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三大学术期刊,向来颇受关注。里瑟琦智库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高校往年在CNS三大刊的整体表现,并持续关注了近五年来各高校的学术团队及发表成果。本文统计了我国高校2022年度在CNS这三大顶尖期刊上的发文情况,统计标准为内地研究机构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通讯,不统一部分单列,统计范围为“article/review”。 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不统一时,按照第一单位计算。
在国际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学术成果是国内外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学术期刊的巅峰,CNS三大刊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以及体现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截至12月18日,在2022年度中国大陆共有5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在CNS三大刊上发表了共计203篇文章,较上一年增长了28篇,高校数量增长了4所。在三大刊发文中,中国科学院以发文总数45篇遥遥领先,清华大学以发文总数为24篇,同样居于领先位置。紧随其后的且发文量超过十篇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发文量分别为16篇、13篇、12篇、11篇。复旦大学总发文量为7篇,北京理工大学和西湖大学均发文4篇。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文量均为3篇。其余高校和机构的发文总量及明细如表2所示。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2022年度,中国大陆共有7所高校实现了CNS大满贯,在Cell、Nature和Science 均发表了研究成果,令人瞩目。这7所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为惊喜的是,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三大刊上上发文,实现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成果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在国际顶尖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渐成趋势。
截至12月11号,中国科学院2022年在CNS上发文共计45篇,其中Science16篇,Nature22篇,Cell7篇。发文来源机构涉及国家天文台,生物物理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多个中科院研究所,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科学院大学CNS三大刊2022发表明细如表3所示。
其中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学者在2022年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Nature》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主任徐华强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1篇文章,研究内容涉及核激素受体、肝脏生长因子(HGF)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离子通道和植物激素受体等结构与功能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2022年在三大刊上共计发表4篇文章,其研究领域主要为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截至12月11号,清华大学2022年在CNS上发文共计24篇,其中Science11篇,Nature9篇, Cell4篇,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中为数不多science发文数量高于nature的高校,也是清华大学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清华大学CNS三大刊2022发表明细如表4所示。
其中,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名为“Locking volatile organic molecules by subnanometer inorganic nanowire-based organogels”的文章。其开发出了一种利用碱土金属离子钙离子、多金属氧酸盐及油胺形成了一种纳米线状材料,这种纳米线状材料可以和十多种易挥发的有机液体形成有机凝胶,利用少量的该材料(0.53%)即可以使得大量的有机液体凝胶化,仅需要离心既可以将该纳米材料与有机液体分离并可以重复利用十次以上。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朱听团队在《Science》上 在线发表题为“Mirror-image T7 transcription of chirally inverted ribosomal and functional RN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个100千尔顿的镜像T7 RNA聚合酶,使酶组装的长镜像基因的全长镜像5S、16S和23S核糖体RNA能够高效、忠实地进行转录。
截至12月11号,北京大学2022年在CNS上发文共计16篇,其中Science4篇,Nature9篇, Cell3篇,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光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CNS三大刊2022发表明细如表4所示。
其中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John E. Bowers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Microcomb-driven silicon photonic systems”,是世界上首次研发出的由集成微腔光梳驱动的新型硅基光电子片上集成系统,研究团队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生态研究中心华方圆研究员带领的跨学科团队,在《Science》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Th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contributions and trade-offs of forest restorat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地区、264个野外研究的近2.6万条数据,发现与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人工林在木材生产方面具有优势。
受限于文章篇幅,笔者不再对各高校的发文情况进行一一列举。从发文的研究领域来看,我国发表总数位居前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的科研活动和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领域。传统优势高校围绕这些领域深耕,不断取得新的科研突破。除传统优势高校外,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拥有亮眼的科研表现。
2022年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在CNS三大刊上的发文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这是中国高校基础研究水平与学术创新能力的增长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研究者自主创新能力与科研综合实力的彰显。随着我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展开,我国越多越多的双一流高校实现了本校CNS三大刊的零突破。与此同时,我国也有一批“双非院校”和“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在异军突起,在国际学术市场上发表自己的学术产出与科研成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高校一定能够解决更多的核心技术难题,不断的过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