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腾冲地铁6号线最新规划图,希望回复的更准确一点!
时间:2023-01-17 11:5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90

  传统的农历春节涉及两个月份:腊月和正月。腊月和正月,是农历上年十二月和下年一月的别称。公历将1月1日元旦定为“新年”后,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日),便由“年”改叫“春节”了。“腊八”是农历十二月的初八,春节的氛围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越来越浓的。

  民谚道“腊七腊八,冻死鸡鸭”,是形容季处“数九”节气时的寒冷;民间又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其实还有二十余天),是于“守冬”的寒冷中,开始了对春节过年的热盼。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当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此节俗来历说法不一,以“红豆煮粥、驱鬼祛病”为主说。于是,这“腊八粥”便是在春节前给人体、给腊月先“热热身”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生活在冀南农村。小时候日子过得苦,在“吃”上多以玉米、高粱、薯类等杂粮为主。除节日外,一年吃不上几顿“细粮”(面粉)。于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仪式感倒在其次,主要还是为饱口福。

  喝“腊八粥”都是在当天早晨,只有在这一天,各家“早点”的内容是绝对的相同。记得冬天清冷的早晨,大人们熬好“腊八粥”后,将贪睡的孩子们喊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耳边是一片“呼噜呼噜”的喝粥声。那时熬粥的原料比较简单,仅限于当地的农产。如在小米粥里放些红枣、豆类,以区别于日常便是。即使这样,对于平时以“粗粮”为食的人们,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似乎也已有了一种春节的氛围和待遇。

  长大后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京津地区,春节前喝“腊八粥”的民俗依然存在。只不过熬粥的原料,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域物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除去红枣外,各种米类与豆类也更加齐全,还加了栗子、核桃仁、果脯等等。似乎原料越丰富,越能显示出日子的富足。听说在南方,还有肉粥、海鲜粥一说呢!

  于是,在米面鱼肉随便吃的当下,腊月必喝的“腊八粥”,真成为一种在腊月里为春节节庆“开局热身”的民俗饮食文化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