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二、三、四展厅正式开展。大展汇集全国20多个省份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珍贵罕见的古籍善本,丰富新鲜的科技互动手段,为观众献上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典籍数量之多、品种类型之多、文物价值之高,世界罕见。然而,中华典籍多珍藏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中,见之者少,利用率也很低,知之者更不多,说起来价值很大,但利用低,加之都是珍藏品,文化传承的意义就很小,“让古籍活起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就是“让古籍活起来”的一种形式。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所言,通过这次展览向公众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展示社会各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示人类文化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展示私人藏书家为保存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作出的积极贡献。
当然,“让古籍活起来”不只是展览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形式。比如,文字介绍。我建议凡中华典籍都应该有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和恰当的宣传,很多典籍阅读或展览未必是最佳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再比如,很多典籍都应该有影像资料,随着时间的增加很多典籍都将残缺或消失,这是必然的,而清晰的影像资料却能永久地保存下去,最好是做成纪录片或艺术片,其价值会很大。现在不少典籍已经残缺不全,这就需要专门的典籍保护人员对典籍进行修复,并加以科学保护,尽可能地延长典籍的生命,尽可能地让典籍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