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19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再次跑进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溯源地及粤港澳三地研学课堂新高地——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第一届杜鹃花文化艺术节也同步启动,缅怀“坪石先生”们的烽火办学故事,传扬学术报国的爱国情怀。
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中高等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艰难办学、赓续教育火种,书写了传奇激荡的华南、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这些中高等院校正是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实验中学、江苏苏州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道中学等学校的根脉所在。
1940年冬,中山大学迁至今老坪石一带,直到1945年1月16日,侵华日军包围坪石,中山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紧急疏散,撤离坪石。
烽火中办学,淬炼出一批学术大师和仁人志士。他们或是在教育、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研究硕果累累,或是在抵御外敌中至死不屈、为国捐躯。翻阅那一页页泛黄了的档案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走出过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师大、中央音乐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的首任校长林砺儒、马思聪、许崇清、辛树帜等,还走出过大批教育家、农业科学家、病理学家、植物学家、经济学家……
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自2020年起,华南研学基地已连续三年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
据介绍,坪石研学基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坪石研学基地举行了数十场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已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
暮春三月,在坪石镇三星坪新村的武水江畔,一株株鲜活的杜鹃花被栽种在昔日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纪念地里,穿越时空,重现师生当年在此办学期间杜鹃花漫山遍野、鲜艳如火的场景。
1940年,当时的中山大学文学院学生、着名诗人方芜军先生作词,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友棣先生谱曲,共同创作了《杜鹃花》,成为上世纪40年代流传甚广的爱国抗战歌曲,曾被誉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在此次活动现场,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汪蓉向乐昌市文广旅体局赠送《华南研学基地映山红种植规划设计方案》草图。
在坪石老街定友图书馆前,还举行了《为了明天的绽放》音乐快闪活动,60名当地中小学学生倾情献唱。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自然资源厅原二级巡视员方为民,南粤古驿道音乐及体育展示总监方小聪等人向韶关、乐昌当地捐赠南粤古驿道第六届文创大赛古道、乡村音乐文创专项年度优胜作品《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音像档案》。
随着华南研学基地(坪石)的各办学点的修建,有效地将金鸡岭省级地质公园、皈塘红色古村、西京古道等各类旅游点串联成线,助推研学资源、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红色文化在华南研学基地串珠成线,打造当地特色文旅品牌,未来将围绕华南研学基地修复的新点位,继续研发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并结合周边的特色,重点推进2-5天的研学游产品。
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建议,下一步各地可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好的华南研学各项相关硬件设施,继续历史文献的深挖和整理,以及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在华南研学策划、研学课程设计、研学管理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乐昌市政府副市长张杰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结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深度挖掘并活化利用,以赛事为抓手,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以“研学文化”“红色文化”“古村文化”为主题,串联起沿线的“文化散点”,赋予相应时代发展意义,讲好故事,助推乡村振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