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昼夜、寒暑平分,中医在调养方面提倡调和阴阳、疏肝养阳。尤其去年年底全国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后,抵抗力较差,近期甲流又开始流行,抓住春分前后这段时间“养阳气”,有助于一年身体健康。
春分时节,由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医名家云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张引强,请他为大家讲讲春分时节如何调养。
初春时,天地间冉冉升起的阳气还十分微弱;我们的身体与天气转化一样,阳气生发浮动,充实于体表,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容易感受风寒,引发感冒、咳嗽、鼻塞流涕等问题。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感、体虚和时行几种。从临床来看,风寒和风热是最常见的类型,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这里教大家如何通过症状简单区分:一般流黄鼻涕、头痛、咳嗽有痰,多为黄痰,多半是风热感冒;流清鼻涕、怕冷、手脚冰凉,多半是风寒感冒。
由于春节干燥,一些人还容易合并干咳,可以适当选用养阴清肺膏,其中的,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甘草等都能清肺利咽、润燥消炎。
孩子感冒建议选择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剂型,如小儿感冒颗粒,出现咽喉肿痛、咳嗽时,可选择小儿咽扁颗粒、儿童咳液等。
春季万物复苏,身体各器官都活跃起来、新陈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水分加速流失,容易出现咽喉干燥疼痛、鼻子发干、口唇干燥等问题。尤其是春分后,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会出现气阴两虚的问题,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红少苔。建议日常运动要柔缓、起居不过劳。另外,饮食多吃补气食物,比如山药、莲子、芡实、粳米、小米、黄豆、蜂蜜、牛肉、鸡肉等。
中医药在益气养阴方面有一个古方药品——生脉饮。生脉饮原名生脉散,这个方子“简之又简、精之又精”,全方仅有人参、麦冬、五味子3味药。
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补心,五味子补气养阴、敛汗生津。一补一润一敛,配合的很巧妙。存在心律不齐、心悸气短等气阴两虚问题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服用生脉饮补气补阴。
此外,中医还有一味药非常适合扶助人体正气,这就是阿胶,除了常见的阿胶,还有一种“药胶”叫永盛合阿胶,里面除阿胶外,加入了中医养血补血的经典方剂“四物汤”,里面的玉竹、生地、麦冬等药材,增强了滋阴润肺、养血调经的作用;香附、陈皮、半夏等疏肝理气、健脾燥湿的药材,减少了阿胶久服碍脾的弊端,可用于气血两亏所致的身体瘦弱、目暗耳鸣、月经不调等。对于因气血虚而引起的一些病症,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
在中医理论中,“肝”五行属木,与春季生机勃勃、发陈出新的特点相契合。“肝木”逢春,在自然界升发之气的影响下,肝气旺盛,肝脏功能表达活跃。但是一旦表达太过,就容易出现着急上火、心情不畅或者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了防止肝脏在春季升发太过,就要学会疏肝,保持肝脏的条达舒畅。
与此同时,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节气向外向上生发,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段。所以,顺应春天阳气主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人也要注重养阳。
怎样做才能疏肝养阳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焦虑,不急躁。《黄帝内经》记载,上古得道者,养生讲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借鉴这个道理,保持健康的饮食起居就是疏肝养阳的最好方法。
4.适当运动来强筋骨、通经络。中医主张“形劳而不倦”,强调运动要适度,且传统的健身功法多为“慢”运动,有利于宣导气血,伸展四肢,达到养肝效果。▲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