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像一盏明灯,为搬迁困难群众指明务工方向。”“能找到活儿干,最感谢的还是小梁。”……3月31日,记者在南宁市隆安县就“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典型模式走访时,大家交口称赞的“小梁”,就是隆安县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梁佳。“小梁送工”因梁佳而得名,该团队组建运行3年来,已累计组织近900批75000多人次到县城周边企业、农业基地务工,帮助居民增收近800万元。
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在县城安置的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涉及2.4万多人,规模大、人数多、情况复杂,搬迁户均来自农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中许多搬迁户面临年纪大、技能水平低、工厂式就业难等问题,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社区后续管理服务是个严峻考验。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企业出现用工紧缺等问题,而震东社区大量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居民面临返岗难、就业难等就业帮扶短板问题。在震东集中安置区建设就业服务站,加强系列就业服务迫在眉睫。
同年2月,梁佳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大胆尝试实施“党建+就业”服务举措,成立了“社区党委+网格员+单元长”百人就业志愿帮扶队伍,深入开展“户户有就业,人人就业清”就业情况调查摸底行动。
“震东社区居住着5847户24423人,这些搬迁群众从村里搬出来以后,最关心的是在县城能不能找到工作、有没有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梁佳说,在这次就业需求摸底调查中,让她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既没有其他技术,又因为超龄无法进厂,就业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如何帮这群年龄50岁左右的搬迁群众找到合适的工作,梁佳也是一筹莫展,直到新冠疫情缓解后,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事情才有了新的转机。“疫情缓解之后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农业基地原来雇佣的临时工大多是外地人,因为疫情的影响无法到基地做工,就造成了用工荒的问题。”
为了让社区居民找到工作,用工企业找到工人,梁佳通过现场考察、电话、微信对接园区企业、农业基地用工需求,采用联络站定点报名、社区广播、业主微信群、就业服务群等方式第一时间把招工信息发布出去,居民可线上线下报名,根据当天报名情况对接县人社局、县汽车总站租定车辆,次日按实际签到名额,直接派送工人到基地和工厂,形成了快捷、高效、点对点固定送工模式,也就是现在形成的“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针对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及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劳动力,震东集中安置区设立的23个就业点每天帮助搬迁户弱劳动力等就业达7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弱劳动力就业277人。安置区还引进隆安“那易购”超市及“菜鸟驿站”,安置社区残疾、困难群众15人上岗就业。
“能找到活儿干,最感谢的还是梁主任和‘小梁送工’这个平台。”设置在“那易购”超市内的“菜鸟驿站”里,几名身患残疾、困难群众正在熟练有序地分拣快递。其中,身患残疾的张丽君一见到记者一行,就自告奋勇地走上前夸起梁佳。“多亏了梁主任,现在上班比较轻松,每个月都有1650元工资收入,也能照顾家里接送小该,对这份工作我非常满意。”
除此之外,在幸福大道1108号的隆安县“小梁送工”零工市场里,13名身患残疾、困难群众正在编织水晶纸巾盒。“扎一个就得到20元手工费,钱虽不算多,但也能补贴家用。”义务指导大家的搬迁户罗彩芳去年年底参加手工编织相关培训后,她就一直义务指导大家如何制作。
据了解,目前共有40多家企业农业基地与震东社区达成用工合作联盟协议,如及时雨般缓解了基地用工压力及基地用工旺季工人紧缺等问题,还有效解决了大量搬迁劳动力就业困难及大龄劳动力就业帮扶短板等问题。
2020年3月至今,“小梁送工”团队已累计组织近900批75000多人次到县城周边企业、农业基地务工,帮助居民增收近800万元。如今,“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已成为震东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就业帮扶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和品牌。
【个人简介】梁佳,女,壮族,199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隆安县雁江镇和济村人,20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东森悦府小区党支部书记,分管社区就业服务、文体宣传、团队建设和东森悦府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