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19落差在哪儿
时间:2023-06-03 20:2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59

  最近有国际组织和机构披露数据,中国GDP按国内消费的购买力计算,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按更多人持有的观点,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二。科技部部长万钢昨天在浦江创新论坛上透露,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还保有2个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而且进步极快。不过,辩证地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科研论文量与研发人员数,与国家创新能力尚未构成正比关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于“十一五”颁布并实施,确立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现阶段,对中长期规划纲要重大专项进入中期评估,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8000多名专家参与了国内外科技进步评估和预测。万钢透露,正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来自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77%,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规模庞大。另外,我国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也稳居世界第二,论文被引用率近年不断上升,今年也升至世界第四。

  据悉,科技部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比对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通常,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GDP形成正比,但世界上也有国家超出了这一发展水平。比如,在这40多个国家中,中国从2000年到2013年由30多位爬升到第19位;经过今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在人均GDP6000多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接近了中等发达国家。然而,光有人力投入还不够,资金投入同样重要。中国全社会年度研发投入达1.2万亿元,但如与创新强国美国相比,过去10年间美国研发投入是中国的4.7倍。万钢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投入的强度上和积累上都有很大差距。”

  已近八旬的国际着名智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罗兰·贝格,画出两条曲线表明中国与欧洲在世界GDP“大蛋糕”中的历史变迁。中国曲线是“U形”或者说“微笑”的,近代以前,中国GDP长期占据全世界三分之一份额,也可以说国家创新能力一流;而到上世纪60年代,据其测算,中国GDP占比跌落至4%左右;此后,这条曲线重拾升势,向世界四分之一迈进。欧洲曲线则是一条长长的“抛物线”,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进入上升通道,如今也落在“中国曲线”之下。

  在罗兰·贝格看来,当今科技创新不仅是区域化的,更是国际化的,不可能局限在一国之内,中国也需要同时关注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更多吸引国际资金、国际技术、国际人才寻找合作机会。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创新中心,也应从内向外寻找国际资源。他认为,在国际上,比如美国、俄罗斯都有着名机构和人士愿意和中国合作,在本地实现资源增值,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