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胜仗的硬功从何而来
时间:2023-08-21 07:2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00

  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的抗洪抢险救灾战斗中,北部战区陆军任务部队6000多名官兵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持续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日,该战区陆军任务部队搜救转移群众3800余人、救治530人、抢筑堤坝10.3公里、防疫洗消238.4万平方米,任务部队在抢险救援一线谱写了一曲能攻善战的英雄壮歌。

  “防汛容不得大意,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据战区陆军领导介绍,他们组织现地勘察、修订应急预案,盘点部队抢险救灾能力底数,预置预储救生衣、铁锹、编织袋等防汛物资15.7万件,组织展开工程机械、冲锋舟等4类救援装备维护保养,指导部队开展无人机侦察、直升机搜救、克服管涌、封堵决口等课题的强化训练,确保闻令而动。

  第78集团军修订完善抢险救灾方案预案,紧急调整补充10余类数千件抗洪抢险救灾器材,开展以核心军事能力强化训练带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演练,确保部队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某合成旅驻地水系发达、水库众多,他们主动与地方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对接,制定抗洪抢险方案,聚焦“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落实人员编组、器材补充、拉动演练,特别是针对夜间抗洪抢险作业,他们编组3人战斗小组,确保作业安全。

  某陆航旅区分3个方向部署6个机组,装载软梯、吊索、救生衣等器材,并积极与地方救援力量展开汛情勘察、搜索营救、物资投送等协同演练,做好出动准备。

  “抗洪一线日,黑龙江省尚志市蚂蚁河水位暴涨,部分河段出现漫堤险情。某合成旅200名官兵奉命深夜出征,奋战17小时,以“上车就出发、下车即战斗”的充分准备打赢了“第一仗”。

  8月14日,拉林河弓棚子镇段防护堤封堵决口的战斗仍在继续。随着决口逐渐变小,水量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急,封堵越来越困难。关键时刻,一台专用钢板打桩机被调拨来。

  随着一块块长12米、1吨重的U型钢“插”入坝底,封堵顺利推进。与此同时,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紧急调拨的吊车、挖掘机、传送带等10余部大型机械装备也“现身”堤坝,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抗洪抢险救灾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军地携手、一体联动。”据该战区陆军主要领导介绍,战区陆军抗洪抢险前进指挥组与黑龙江省、吉林省气象水文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建立每日形势研判、汛情险情会商、信息技术共享等机制,吉林省还为任务部队补充救生衣、应急灯、漂浮式救援绳等2万余件物资。

  8月4日21时40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鲁雅河碾子山段防洪堤坝多处管涌。危急时刻,军地密切协同,气象水文部门通过“智慧平台”及时搜集传输数据信息,水务部门支援夜视红外无人机精准锁定管涌位置,民兵专业分队架起多个高空可移动“探照灯”,某合成旅官兵刚抵达就直接展开作业。4小时后,官兵们成功处置险情。

  因上游持续降水和水库泄洪,8月5日起,吉林省拉林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沿岸舒兰市受到大范围影响。地方民兵分队采用高聚酯鱼鳍式防护屏,在2000延长米堤坝上加筑高50厘米的防水抗浪墙,有效减轻了正在舒兰市开原镇进行抢险任务的某合成旅官兵的压力。

  抢修道桥、巡堤固坝、立体救援……一次次军地联手,不仅打出了军民齐心攻坚克难的士气,更打出了联合出击的锐气。

  “我们是解放军,我们来救您!”8月10日,某特战旅官兵在黑龙江省宁安市高丽房沟使用无人机侦察时发现4名被困村民,官兵采用空中侦察、地面搜索、水上转移的立体救援方式,成功将4人救出。一位90多岁的老人拉着抗洪官兵的手说:“感谢孩子们,是你们救了我的命!”

  抗洪一线余架次直升机开展搜救飞行、百余次利用无人机实施精准救援,空地一体联动,实现快速发现、快速搜救、快速救治、快速转移。

  管涌、决堤、溃坝,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封堵拉林河下游防洪堤坝百米决口时,某合成旅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助力下,根据水量、流速三次调整方案,先是采取逐段稳固再推填封堵,而后采取两侧进占法同步推进,紧接着又摸索出钢板桩定位装填法,让参与的地方专业施工人员都连连称赞。

  从尚志到呼兰,从拉林河到牡丹江,该战区陆军任务部队官兵一路架桥修路挺进灾区搜救转移群众,迎着洪水急流抢筑堤坝封堵决口,摸索推广“构设钢木混合坝封堵决口”“分层加膜筑堤防管涌”等20余个抗洪抢险新“打法”,成为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必杀技”。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