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古时代的虞舜时期,肃慎等部族就在辽宁西部、吉林中部繁衍生息。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东北地区一直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从夏到清,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一般都只有中原地区的十分之一。
1840年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时全国约有4万万同胞。按平均数计算东北应有3600万人,而实际上却只有300多万人。
反而是之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却使东北雪上加霜,很多东北的八旗劲旅奉调入关,结果是马革裹尸,为数不多的生还者也往往是缺胳膊少腿,这使得东北的国防、经济、治安更加萧条。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作用下,农民抗粮、工人罢工、工农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调集大量兵力镇压起义,一些被打散的起义队伍成了边匪、马贼。
沙俄又以帮助中国跟德国打架的名义,强行占领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远东不冻港,并把中东铁路修到了旅顺。
此时中国各地都有开放通商的口岸和租界,但像东北这样有俄、日、清三国驻军的复杂局面,还是非常少见的。
1911年的武昌起义吹响了清王朝的送葬曲,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但溥仪的退位并不能改变东北受侵略压迫的局面,反而刺激了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也刺激了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虽然沙俄和日本的阴谋没能马上得逞,但无疑又加剧了东北的混乱。
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北处于相对安定时期,榨油、酿酒、面粉、纺织、采矿、商贸、金融等行业迅速兴起,农副产品大量出口。
发展起来的东北,使张作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开始逐鹿中原。最终,张作霖利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掌控了北京政府,登上了安国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大元帅的宝座,开始与蒋介石议和。此时的张作霖不仅是东北王,而且是北方王,对日本态度越来越强硬,而日本看到其他列强在战后疗伤、无暇东顾,吞并东北的野心越来越大。
因为思想观念和现实利益严重冲突,张作霖于1928年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此时的张学良既要稳定奉军以防内乱,又要提防日军武装占领全东北,于是主动收缩、将关外主力部队全部撤回东北。面对内忧外患,张学良最终选择了改旗易帜、服从三民主义,也得到了国民政府不管东北、不干涉东北军的承诺。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抗争:一是东北军抗日。虽然东北军没有统一组织抵抗日军,但很多驻守地方的东北军自发还击、浴血奋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二是义勇军抗日。义勇军是东北人民自发形成的抗日武装,这里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警察、地主、绿林英雄,有的叫自卫军、救国军,有的叫大刀会、红枪会,不管叫什么都是一片赤子之心。三是游击队抗日。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东北悄然兴起、不断发展,先后成立了六个军。这些虽然不是正规军,但也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接下来的辽沉战役中,历时两个月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
三是派出5万余名干部、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随军南下,开展新区建设、救助受伤战士,支援全国解放。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