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任我行”
时间:2024-06-13 07:5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73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了10165.7公里,有55座城市开通了地铁,其中8座城市的地铁运营里程超过了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助推了城市发展,便利了市民出行,让地铁成为了人们热爱城市的理由之一。

  那么,地铁在大部分市民心中的印象是怎样的?地铁正在怎样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市民生活呢?当下,地铁和城市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未来,地铁又将载着我们驶向何处呢?

  伴随着地铁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城市也涌现出了很多“地铁迷”,我们这期节目的一位嘉宾就是其中之一。

  蔡圣玥是一位大一学生,他也是一位拥有两万粉丝的地铁视频博主,用视频展现城市地铁特色和城市风貌是他的视频主要呈现的内容。小蔡说,他对地铁的初印象就是“很漂亮”,现在很多地铁站点的设计都融入了文化艺术的元素,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在他的很多视频里,粉丝们的点评留言都主要集中在对地铁“槽点”和“回忆杀”上,小蔡说,即使有些是在“吐槽”站点的设计缺点,但是他很感慨这些粉丝的互动,他能感受到更多的是大家对地铁的依赖和喜爱。

  对于地铁的通勤属性,蔡圣玥说,地铁已经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中重要交通工具了,他的乘坐感受就是便利、快,他和身边的小伙伴经常因为不注意站点就坐过站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对地铁的初印象就是“靠谱”、“低碳”。孙院长说,搭乘地铁出行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了,这首先得益于地铁的“靠谱”,具体地讲就是准时、舒适,而且,在地铁里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各种节日和文化氛围,可以方便便捷地带着大家去城市各处领略城市的魅力。同时,地铁的这种“靠谱”也推动大家接受了搭乘地铁这种“低碳”的出行方式。

  孙娟院长介绍,他们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做的“公交分担率”交通调查的结果显示,“80后”,特别是“90后”市民非常推崇地铁出行的生活方式,很多“90后”甚至很少考虑买车这件事了。可以说,地铁的通勤属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年轻人的价值观。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沉从乐对地铁的初印象是舒适、人性化,她说现在地铁的管理很好,在站点的设计方面有人性化,比如,无障碍设施已经成为地铁站的标配了。

  沉从乐介绍,根据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以上海为例,市民的平均通勤距离是9.5公里,如果是搭乘地铁出行的族群,这个数据达到了14公里。这说明地铁的通勤效率更高,而且当通勤的距离达到一定长度时,地铁通勤的低成本的特性尤其显得突出。她说,在很多地铁网络发达的城市,地铁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职住平衡”问题,也就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用地铁网络来确定自己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了。

  地铁站及其周边城市功能的迭加让地铁的属性更加丰富了,以往,地铁到站只是市民出行的一个环节,当被迭加了更多城市功能后,很多地铁站点已经成为了市民出行的目的地了。

  在蔡圣玥的热播视频中有一条是关于在地铁站里办画展的,他说今年也是他连续第三年拍摄这个画展了,每次都引起大家的热议。小蔡说,“粉丝”们都觉得这类画展让地铁站在通勤的功能上多了一种文化的属性,这对于通过地铁出行的市民来说是一个福利。

  对此,孙娟院长颇有同感,她说,地铁是可以和城市的文化气质很好地契合的,他们院在杭州就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设计实践,把地铁站的规划设计和它所处的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和站点周边的景点相呼应。

  孙院长还认为,无论从方便市民出行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城市建设地铁的经济、社会的大账考虑,把地铁站的各个功能有效地的迭加,或者把地铁站和周边城市功能有机地整体规划,这样就可以让市民“出站即是目的地”的愿景成为现实。

  本期《来点财经范儿》邀请城市规划专家、城市数据研究者和年轻的地铁视频博主三位嘉宾,试图用年轻人的视角去探索地铁,并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探访经历来探讨地铁和人,地铁和城市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