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内蒙古,辽阔无际,一碧万顷。在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曾经,这里交通不便,物资相对匮乏,为解决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提高接处警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服务牧民群众,1998年,内蒙古边防总队(现为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首创特色警务模式“草原110”应运而生,成为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重要纽带和手段。2016年,草原110被中央政法委评定为新时期全国综治典型。从林海雪原到草原戈壁,历经26年的创新发展,该总站已将“草原110”从单一的报警求助系统,发展为集市域治理、基层治理、应急处置、公共服务等多职能于一体的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更加符合边境实际、更能回应群众需要、更好解答时代考验,绘就起党政军警民守望相助共建边疆的平安新画卷。
“第一执勤小组,接到护边员报告,一辆黑色越野车向边境线驶去,请配合边防部队迅速封锁3号设卡点……”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正在草原110警务工作站执勤的民警接到命令后,迅即与其他分队一同完成堵截任务,成功处置一起企图非法越境事件。
边关之固,固在勠力同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边检总站以新时代“草原110”为牵引,积极推进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联合党支部建设,将基层党委政府、驻地边防连队、民兵、边境嘎查、驻地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打破过去部门条块分割壁垒,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助力新时代草原110边境防控体系与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有效衔接,融合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
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的中蒙边境线多年来,牧民党员尼玛在距离边境线公里远的大漠戈壁处,协助军警守边巡线,留下许多戍边故事。她说:“只要我能动,就要履行好这份职责。”
该总站通过梳理“草原110”的发展历程,分析新时期内蒙古边境地区所面临的新形势问题,探索推行新时代草原110,创新“蒙古包哨所”“边境堡垒户”“雪城义警”“三务融合”等特色护边模式,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数据可以佐证草原人民的心声:去年以来,全区边境地区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9.1%,破获率同比上升7.9%;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8.1%,查处率同比上升33.2%,群众安全感率上升到99.85%……
“这人看着奇怪,这事得报!”清晨,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护边员阿迪雅在巡边途中发现,1名陌生男子赶着10多只羊,行色匆忙。
民警与阿迪雅一起观察边境线分钟后,边境派出所民警迅速抵达现场,将可疑男子抓获,经过缜密调查,巡线余万元人民币。这是该总站以新时代“草原110”为依托,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该总站通过不断健全新时代“草原110”边境联防体制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改革,延伸打造“警务助理”“警鹰巡航队”等特色警务品牌,推进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边境”工程项目在边境管控治理上的运用,强化边境感知和预警能力,有力提升信息化边境治理效能。
孟恩口中的直通车是该总站在“草原110直通车”的基础上全新升级的“强边固防”直通车。2016年,驻地邮政管理局主动协调该总站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借助“强边固防”直通车运行机制,通过驻地政府、边境管理部门、邮政局三方协作,着力解决边境地区通邮难、购物难等问题,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爱民车”。
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辖区内的巴音努如嘎查紧邻边境,这里牧草生长不旺,人畜饮水困难,一度人口流失严重。“我们了解情况后,专门协调技术人员为集体草场打井,新建1200平方米饲草料储备库,增强牧民防灾抗旱能力。”该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26年来,手段在变,队伍在变。时移势迁,“草原110”这面旗帜何以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答案是:‘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没有变。从最初的“三顶帐篷一口锅”的蒙古包,到如今的信息化功能俱全的边境管控服务体系……几代人的建设、奉献、牺牲,让新时代草原110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历史跨越。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