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懂广州:文物会说话”系列广播剧的第三集将由广州博物馆藏的汉代“食官第一”陶鼎精彩登场,讲述“食在广州”的渊源。
剧情概要:鼎,是古代最早用于烹煮肉食的器物之一。后来,它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成为祭祀的礼器,更是政权的象征。文物小镇上的这件鼎,来自南越国时期,身上还有神秘的铭文。圆圆的肚子,细长的腿,貌似不起眼的外表其实大有乾坤,跟随广播剧去一探究竟吧!
答: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对秦在岭南实施的政治制度的沿袭。汉朝建立不久,南越国又臣属于汉朝,所以汉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南越国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大部分仍是对秦汉之制的沿袭,即以仿秦、汉为主。
铭文中“食官”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是掌管饮食的官员名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食官”有两个,一是奉常属官“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负责提供祭祀用品,另一是詹事属官的食官令长丞,负责侍奉生人膳食。“第一”应是编号。
9月6日,该剧在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上线(点击此处回顾),喜欢的朋友们记得收藏关注,准时收听啦!
光听广播剧还不过瘾?粤学习客户端为大家争取到了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酒家、广州出版社等开发的《穿粤记——发现广州宝藏》桌游手信、绘本书籍、扑克牌等周边文创产品,等你免费领取!领取方式如下: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