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舆论四起,清华大学都被迫自证清白了,可依然难以平息一些愤愤不平的心,甚至有人提出“高等人才禁足令”之类的点子,爱的轰轰烈烈。
先假设一条行政命令“禁止所有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出国就业”,这样貌似让中国拥有了全部人才,但真的对国家好么?
再说一件现实案例,分别是美苏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大学生外派问题。美苏交流期间美国更希望促成大学交流,苏联较为抵制,因为苏联认为学生出去的多回来的少,是为别人做嫁衣,所以极力压缩外派学生数量,越少越好。
之后到了中美讨论外派学生的时代,美国依惯性认为中国希望压缩学生数量,用你们愿意外派多少人来试探,中国则以你们能接收多少?来回复,这完全颠覆的美国的认知。在中国看来,100人中即便只有1人归来,他也是接受了“新教育”的人才,同时也是通过了花花世界考验、真心实意报效祖国的人才,这正是当时中国急需的,可堪大用的人。
两个国家各自展示了保守和开化两种不同视角下的同一个世界,进而制定了或质疑或信任的区别性人才政策,政策的因最终结下了社会的果,让国家分别以解体和复兴的方式分道扬镳。
同理,无论现在大学外派人员回国比例如何,这对他们都是一次选择的考验,有人自我淘汰了(留在外国),有人通过了(学成回国),其中肯定有怀着建设祖国的强烈归属感的人,这种真心人才,是国之栋梁。
尽管我没有数据,但猜都能猜到,近年来归国比例是增加的,增加的部分属于原本的摇摆群体,他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希望锦上添花,或希望大树底下好乘凉,不要质疑他们的不稳定,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如何用好他们才是真正课题。
至于那些选择留在国外的人,祝福他们吧,所有人都有为了美好生活做出选择的权力,况且强扭的瓜不甜。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