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9月29日至10月6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本次会议由台湾湿地学会、(台湾)中山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海峡两岸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100多位人工湿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气候变迁与永续湿地”。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讲座教授谭凤仪、台湾湿地学会理事长方伟达、逢甲大学讲座教授魏国彦与暨南大学教授杨扬分别作了题为“两岸人工湿地研究与交流”“Mangrove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台湾湿地政策、管理与展望”“城市治理的自然解方-以人工湿地为节点”“人工湿地新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大会主旨报告。40余位与会代表作了报告,此外还有40多篇论文参与交流。
与会专家就人工湿地与人类福祉、湿地与全球气候变迁以及可持续湿地等新发展理念下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台湾彰化芳苑红树林湿地、车埕水库和南投湖泊人工浮岛等生态工程。
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始于2008年,累计参会人数约4600人次。研讨会还通过出版专刊、专业培训、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海峡两岸人工湿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搭建理论探讨、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等方面成果分享和深度合作平台,促进湿地保护理念、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
9月29日至10月6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本次会议由台湾湿地学会、(台湾)中山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海峡两岸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100多位人工湿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气候变迁与永续湿地”。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讲座教授谭凤仪、台湾湿地学会理事长方伟达、逢甲大学讲座教授魏国彦与暨南大学教授杨扬分别作了题为“两岸人工湿地研究与交流”“Mangrove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台湾湿地政策、管理与展望”“城市治理的自然解方-以人工湿地为节点”“人工湿地新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大会主旨报告。40余位与会代表作了报告,此外还有40多篇论文参与交流。与会专家就人工湿地与人类福祉、湿地与全球气候变迁以及可持续湿地等新发展理念下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台湾彰化芳苑红树林湿地、车埕水库和南投湖泊人工浮岛等生态工程。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始于2008年,累计参会人数约4600人次。研讨会还通过出版专刊、专业培训、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海峡两岸人工湿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搭建理论探讨、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等方面成果分享和深度合作平台,促进湿地保护理念、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