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日本地理上紧紧相依,可两国关系却一直像隔了一层薄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但在10月24日,日本突然转变了态度,对外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决定,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东亚的广袤土地上,有一种鸟儿,它们不仅美丽,还承载着濒临灭绝的命运,它们就是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稀鸟类。
朱鹮属于鹳形目鹮科,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涉禽,它们的羽毛洁白如雪,翅膀末端和背部点缀着淡粉红色的斑纹,头顶和后颈则裸露出鲜艳的红色皮肤,黑色的嘴弯曲如钩,每一处细节都显得那么精致和优雅。
然而,这样美丽的生物,却曾经走到了灭绝的边缘。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朱鹮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扩张,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朱鹮对栖息地的要求极为苛刻,需要大面积的浅水湿地和开阔的视野。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湿地被改造为农田或鱼塘,朱鹮的家园正在逐渐消失。
此外,朱鹮还面临着人类的直接威胁,在某些地区,朱鹮曾被视为美味佳肴,成为猎捕的目标。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如在朱鹮栖息地附近放牧、捡拾鸟蛋等,也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严重影响。
就在朱鹮的命运似乎走到尽头的时候,一个奇迹般的发现为这个物种带来了新的希望。1981年,在中国陕西省的洋县,一位名叫刘荫增的先生在野外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
这7只幸存的朱鹮成为了这个物种复兴的火种,点燃了人们拯救这个珍稀物种的决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朱鹮的保护工作,迅速采取行动。这7只珍贵的朱鹮被送到了北京动物园,这里成为了朱鹮人工繁育的摇篮。
1986年,在北京动物园内,一个专门的“朱鹮饲养繁殖中心”应运而生。几十年如一日,科研人员们在这里潜心研究,为朱鹮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科学的保障。
经过不懈的努力,到了2018年,中国朱鹮野外种群已经高达2000余只。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朱鹮保护的国际合作,1998年,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洋洋”和“友友”,帮助日本重建失去已久的朱鹮种群。
这一举动不仅是生态保护层面的合作,更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洋洋”和“友友”就像是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在异国他乡传递着善意与希望的种子。
尽管日本曾是朱鹮的栖息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朱鹮在这里早已灭绝。中国赠送的这对朱鹮可谓是雪中送炭,为日本的朱鹮保护事业点燃了新的希望。
日本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这对宝贵的朱鹮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朱鹮在日本野外已经可以自由繁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2008年和2013年,中国又先后两次向韩国赠送朱鹮。在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努力下,朱鹮的种群数量从最危急的7只逐步恢复到了2600多只。
2024年10月24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日本政府宣布将归还中国16只在日本出生的朱鹮,消息一出,立刻在两国引发热议。
这16只朱鹮是2016年至2022年间在日本出生的,根据中日双方的协议,日方需要从中国提供的朱鹮所繁育的后代中归还一半给中国,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0月31日,这16只朱鹮将乘专机抵达北京,回到祖国的怀抱。它们的归来是中日两国在朱鹮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硕果,更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生动写照。
朱鹮的命运曾经像一根悬在峭壁上的草,随时可能坠入灭绝的深渊,但是,在中国的努力下,为这根草提供了一方坚实的土壤。从最初的7只到现在的2600多只,朱鹮种群的恢复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同时,这种跨国合作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自然是没有国界,许多珍稀物种都跨越了国家的边界线,保护它们需要不同国家的通力合作。
“朱鹮外交”体现了中日两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共同追求。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文明形态。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中日两国虽然在发展阶段、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但在追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景上,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朱鹮归巢不仅是一个物种的重生,更是一个美好愿景的开始,让朱鹮这样的“东方宝石”能够在蓝天下自由翱翔;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能够永远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4—10—25关于日本宣布:归还中国环球时报2024—10—26关于日本将归还中国!本月抵京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