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研学旅游异常火爆,景区、博物馆里常常能同时看到多个研学团队兴致勃勃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各种互动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和游客针对研学旅游的吐槽也多了,“货不对板”“价高质低”“游而不学”。这背后反映出市场需求与优质内容供给之间的矛盾,也说明研学旅游的发展与公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的市场化行为,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促进研学旅游业态发展、规范旅行社与消费者签约履约行为、强化研学旅游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加强研学旅游市场监管四方面,提升研学旅游服务品质,发挥好研学旅游在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在我国,研学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分支,跟旅游住宿、景区、餐饮等都是并列的细分市场。随着研学旅游升温,从业者逐渐发现,它几乎跟传统旅游业的每个业态都产生了关联,比如无景区不研学、无餐饮不研学。
研学旅游的组织主体和受众也越来越多元。除了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大学生、老人、亲子家庭都加入进来,呈现全龄研学的趋势。地方文旅集团纷纷推出研学项目的同时,教育服务企业大量进入这一领域;新华书店等图书出版发行单位也开始利用自身优势搞研学;甚至东来顺火锅、北京饭店等传统餐饮企业也加入研学旅游大军中,促进了整个市场的繁荣。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表明,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伴随着供给增加,研学旅游的投诉量也在上升:原定参观某博物馆,却让孩子们在门外晒了一下午太阳;游览文博场馆时,馆内高温、人群拥挤,学生干脆坐在门口玩游戏,无人管理;为期一周的研学旅游,售价少则六七千,多则数万元……
中国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会长魏巴德分析,现在研学旅游出现知名研学IP严重挤兑现象。比如,很多父母愿意让孩子来北京研学,如果孩子不去故宫、长城这些大的景点,一些家长甚至觉得“不好意思发朋友圈”。对知名研学IP的追捧也加剧了黄牛抢占预约名额、恶意倒票的行为,扰乱了景区参观秩序。
《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鼓励文化、历史、艺术、科技、教育、体育、自然资源等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研学旅游资源。魏巴德建议,组织者要拓宽视野,把研学目的地转向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乡村研学,跟现代化农业、劳动教育、非遗体验结合起来。近几年,在农村利用废弃小学、废弃砖厂等闲置场地打造研学营地的创新屡见不鲜。
“研学旅游最大的问题还是‘游而不学’,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没有课程或者课程很差。”魏巴德说。一位研学旅游从业者分享,她曾组织学员自驾房车到大西北,到了某地发现没有课程可以参加,不得已只能由研学老师讲一些地质方面的课,效果并不理想。
杨娟在北京开设了一家通过旅行教育助力孩子成长的公司,她同时也是一名母亲,更了解家长送孩子研学的一些心理。“中国家长还是比较现实,更希望研学能够跟学科融合。”杨娟说,课本上讲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孩子就可能希望到甘肃看一看,他们追的IP、网红有一部分是与课本相关的。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消费者对研学旅游产品需求的提升,市场将逐渐向高品质、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确定由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6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试点为期两年,其间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试点省份开展全流程跟踪、项目诊断改进工作,试点期满组织项目总结,突出工作经验成效、发现问题不足。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