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远东舰队在远东地区的实力最强,遥遥领先于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也强于沙俄远东舰队。但是,随着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拿到巨额赔款的日本向英、法、德订购了十多艘主力舰(“六六舰队计划”),其海军实力迅速增长起来。同时,沙俄为了对付日本这个潜在敌人,也在大幅提升其远东舰队实力。对比之下,英国远东舰队实力逐渐不够看了,为了增加远东舰队实力,英国新研制了“老人星”级战列舰。
“老人星”级战列舰比较特别,吨位上比英国海军的一等战列舰“君权”级和“威严”级要小,但比英国海军的二等战列舰“百夫长”级和“声望”级要大。火力上则拥有一等战列舰的火力,配备4门305毫米主炮和12门152毫米速射炮,而二等战列舰只有4门254毫米主炮和10门152毫米速射炮(早期10门120毫米速射炮)。英国人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款战列舰呢?英国海军当时有8艘“君权”级和9艘“威严”级一等战列舰,派个5~6艘去远东不就行了?
这里要提一下从欧洲部署舰队去远东的航线,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好望角航线,另一条是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是从欧洲出发,经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亚洲各国。苏伊士运河航线得益于苏伊士运河的贯通,该航线成功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大大缩短了欧洲到亚洲的航程。好望角航线的优点是船只吨位不受限制,但是费时;苏伊士运河航线周期短,但是船只吨位受限。苏伊士运河在没有经过改造前,是不能通航吃水太深的船只,即吃水最好不超过8米,而像“君权”级这样的一等战列舰显然超标了。
英国虽然研制了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二等战列舰,但是火力偏弱,无法跟日、俄两国的配备305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对抗。所以英国需要研制一款既拥有一等战列舰火力,同时还拥有二等战列舰快速部署能力的战舰,这便是“老人星”级战列舰。为了拥有快速部署能力,“老人星”级不仅在吨位和吃水上受到严格限制,还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来保障。例如动力系统上,“老人星”级采用了水管锅炉(英国第一型采用该锅炉的战列舰),水管锅炉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和更大的经济性,这对长期驻守海外、缺乏补给点的舰只很重要。再如装甲防护上,为了在防护与装甲总重量上平衡好,“老人星”级采用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装甲,虽然主装只有6英寸,但可以抵御中远距离305毫米舰炮轰击。
PS:其实法国比英国更早应用水管锅炉,但是法国人的技术不行,早在甲午战争前夕给日本海军设计“松岛”级防护巡洋舰时就使用了水管锅炉。但是由于技术不过关,“松岛”级的航速和续航力大打折扣,算是被法国人坑了。
“老人星”级战列舰主要性能:舰长131.1米,宽22.6米,吃水7.9米,主炮塔装甲厚203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05毫米,舷侧装甲带厚152毫米,甲板装甲厚51毫米,标准排水量12950吨,满载排水量14320吨,舰员编制750人。动力为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5400马力,双轴,航速18.3节,续航力4500海里/10节。配备4门305毫米/35倍径主炮,2座双联装,各有一座主炮塔在舰艏艉布置。12门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其中8门安装在炮廓中,另外4门安装在甲板上。另有10门76毫米/40倍径速射炮,6门37毫米速射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
“老人星”级一型六艘,具体是“老人星”号、“哥利亚”号、“海洋”号、“光荣”号、“怨仇”号和“阿尔比翁”号。六艘“老人星”级战列舰服役后,陆续被派往远东地区执行任务,直至日俄战争结束(估计要是日俄大海战日本海军输了的话,英国远东舰队要下场了)。1905年,英国根据1902年英日同盟的有关约定,撤走了位于远东的所有主力舰,所有的“老人星”级战列舰被调回欧洲,用来对付新崛起的德国海军。
顺便提一下“老人星”级的首舰“老人星”号,该舰在1914年12月参加了对斯佩舰队(德国远东舰队)的战斗。当时“老人星”号担任斯坦利港外警戒巡逻,发现了前来偷袭的斯佩舰队,立即用305毫米主炮对其射击,加上港口内停泊有两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斯佩舰队被吓得掉头就跑。但结果被航速更快的“无敌”级追上,最终斯佩舰队惨败、几乎被全灭(只有一艘轻型巡洋舰逃脱)!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