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宣布,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对所有中国市场“天神之眼”车辆用户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承诺不影响次年保险费率且保费不涨。
在兜底承诺中,比亚迪提及了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体验。依据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6个等级。其中,L0级至L2级属于驾驶辅助范畴,驾驶员需全程监控驾驶;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需在紧急情况下执行接管;L4级是高度自动驾驶;L5级是完全自动驾驶。
比如,今年2月,阿维塔推出“智行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当车辆在智能泊车辅助(APA)、遥控泊车辅助(RPA)、代客泊车辅助(AVP)、车道巡航辅助(LCC)、智驾领航辅助(NCA)期间发生事故时,最高保障额度可达600万元。4月,小鹏汽车官方正式上线万元。若发生智驾事故,可先使用车险理赔,车险赔付不足部分再启用该服务兜底。
记者注意到,多数“智驾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权益。此类服务以车主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智驾场景进行补充保障。
例如,鸿蒙智行在为旗下车型提供“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时,提醒车主相关服务权益并不能取代交强险和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权益生效并享权时,车辆须投交强险及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并要求全额投保车损险,且在本权益有效期内,上述保险不得脱保或退保。
尽管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智驾险”,承诺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由车企承担全部责任,但是看似为用户筑起的安全屏障,实则暗藏责任认定模糊、风险定价失焦等深层矛盾。
车企的兜底承诺,本质上是将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移至技术提供方。然而,现实中的责任划分远比承诺复杂得多。
当前,主流自动驾驶系统多为L2级以下,需要驾驶员随时介入。但车企在宣传中常使用“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表述,导致用户对技术产生过度信任。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事故责任认定陷入“罗生门”:车企指责用户滥用功能,用户控诉技术存在缺陷。
“技术不是免责金牌,用户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责任划分需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用户行为与场景风险,一方的兜底承诺难以覆盖所有变量。”
以比亚迪此次推出的兜底政策为例,其承诺涉及的智能泊车场景是否有限制?是仅适用于特定停车场,还是也包括狭窄的街道或私人车位?在智能泊车时发生事故,谁有权判定智能泊车功能处于启用状态?
也有专家认为,“车企既是‘智驾险’的售卖方,又是‘智驾险’的理赔界定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让消费者完全信服。”
对于智驾事故谁担责这一较为复杂的问题,应急管理部和公安部都曾在近期作出回应。应急管理部表示,“随着智驾功能成为不少新能源车辆的‘标配’,很多驾驶员对此产生依赖性,甚至错误地将其视为‘无人驾驶’。智驾仅是辅助工具,路况瞬息万变,系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判断。智驾不等于自驾,驾驶安全要紧握在自己手中。”
公安部也提出,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由系统辅助驾驶人去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在使用的过程中,驾驶人应该清楚认知辅助驾驶的技术边界,一旦“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的责任划分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车企在推出兜底政策和服务权益时,应更加谨慎和规范,明确责任范围和判定标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不过,“智驾险”是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智驾技术、数据共享、相关法规都较为成熟之后,保险公司才会真正入场。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