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晨光微亮,车号为101066的地铁1号线列车从成都地铁红花堰车辆段驶入隧道一路向南,成都人的“地铁梦”照进现实,罗松多年来为家乡建设地铁的梦想终于实现。
17年来,他根据成都特殊的地质结构,改造升级盾构技术,为成都地铁隧道挖掘提供“教科书”式经验。
“这种地层卵石硬度高,盾构机刀具极易损耗。”罗松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专家根据成都地质特征开出的“诊断书”。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摆在面前的困难可想而知。
最终,他们探索形成了土压平衡盾构掘进相关技术,攻克了富水砂卵石地层掘进世界性难题,创造了“鹅卵石滩上建房子”的奇迹。
经过两年不分昼夜的奋战,2009年,成都地铁1号线火车南站-桐梓林站-倪家桥站-省体育馆站盾构区间完成建设任务。看着修建好的盾构区间,罗松的泪水模糊了眼睛,两年、730余个日夜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更重要的是,成都人的“地铁梦”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从业17年来,他始终专注于盾构隧道施工技术探索创新,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控制技术、盾构隧道掘进换刀技术、盾构隧道施工盾构机脱困技术等方面打破一个个技术瓶颈,不仅让地铁建设速度提升,还让施工安全指数直线上升。
为了解决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管片上浮难题,他和团队反复进行了50余次浆液配合比实验,逐一对比实施效果。最终,在3个多月的不断实践、钻研下,他们将盾构隧道管片上浮量从最大15cm降低到了2cm,提高了成型盾构隧道质量,降低了安全风险,并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成功解决管片上浮控制难题。
“我们地铁建设现场管理者心里时刻装着工地,每逢下雨天,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巡查并安排落实好各项防汛工作。”在工作中,罗松除了是一名“技术咖”,还是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
从当初在洛阳出差接到电话被告知即将负责成都地铁项目的年轻小伙,到现在进入不惑之年,罗松不知不觉间坚持了整整十七年。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