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地铁三十号线还要多久才能通车?详情介绍!
时间:2023-01-18 15:4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68

  有人被困海边,他们在第一时间登上礁石救援;有人被困山顶,他们在寒冬中登山组织救援……1月16日,记者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全市社会救援队伍已有40支、队员近3000人。2022年,累计开展各种公益救援活动6158起,参与人数49000余人次,参与城市山地、海上紧急救援376次,救助遇险人员422名。目前,青岛社会救援队伍人数规模和救援能力,均排名全国前列。

  2022年2月4日18时许,崂山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接到警方警讯通报,在崂山石老人海域有人被困需要救援。救援队携带救生衣、橡皮艇等水域救援装备迅速赶往现场,用时8分钟成功将5名被困人员营救上岸。

  2022年12月30日18时许,青岛第一响应救援队接到110指挥中心通知,有三人在石门山上迷路。接到通知后,十余名救援队员赶到山下集结,根据被困人员提供的信息,在寒冬中爬上山顶,随后在一个风口处发现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的三人,最终营救下山。

  2022年12月13日17时许,在八大关花石楼附近海域,两名女子在礁石上看风景,没注意到上涨的海水被困,只好报警求助。110指挥中心将该信息发送给正在栈桥附近工作的青岛金山海上救援中心,接到信息后,救援人员迅速开船到达现场,将两人营救上岸。两名女子被营救上岸以后,发朋友圈表达对救援队、民警以及消防队员的感谢。

  记者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2022年全市社会救援队伍累计开展各种公益救援活动6158起,参与人数49000余人次,参与城市山地、海上紧急救援376次,救助遇险人员422名。

  青岛市应急志愿协会会长李爱东介绍,2008年的时候,青岛只有一支红十字会救援队,队员只有几十名。2013年前后,社会救援力量可以正式注册,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根据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统计,目前全市注册的社会救援队伍已有40支、队员近3000人。

  “这个规模,在省内算是最大的。”李爱东介绍,全市规模最大的是青岛斑马应急救援队,在各区市都有分布,队员超过500人;在救援能力上,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山地救援和水域救援的力量最强,而且志愿者需要具备专业救援能力才可以加入。

  李爱东告诉记者,近两年,青岛社会救援力量从硬件到软件都在不断地提升。在硬件方面,救援设备价值超过100万元的队伍就有14支;在软件方面,各支救援队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各类救援培训,救援能力越来越强。

  “社会救援队大部分是自筹资金运行。”李爱东告诉记者,“这些公益组织都是自发成立的,有的队员日常经营企业,经济状况稍好一点;大多数队员是个体劳动者、企业职工,本身收入并不高。参与救援时,多是自备物资、自购器材,还要牺牲个人时间。”

  去年12月,120救护车司机一度比较缺乏,青岛好司机救援队志愿者主动报名,承担起驾驶救护车的任务,奔跑在救死扶伤一线。

  青岛市九九五应急救援队队长耿旭介绍,从去年三月份以来,他们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进行公益消杀,出动大型弥雾机16台、小型弥雾机6台、大型弥雾炮2台队员以及90余名志愿者,为打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他们还参与道路救援100余次,包括汽车搭电、沙滩救援、泥泞道路救援、车胎充气等。2022年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羊毛沟啤酒节,青岛市九九五应急救援队提前规划,每天安排队员参与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工作。

  谈到这两年的发展,李爱东告诉记者,不少救援队伍开始细分救援领域。比如,青岛蛟龙救援队不少队员都具有潜水证,在水下救援领域拥有丰富的救援能力。除此之外,青岛启航应急救援中心全队车辆均配备有急救包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青岛市120急救中心互联急救平台对接,接收其推送救助SOS信息百余条,参与多起救援工作。

  等将来老了,可以跟孩子说当年做了多少好事,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董刚是名无线电爱好者,他发现利用专长可以做一些公益活动,就和朋友成立了一个应急小组,随着参与救援次数越来越多,他们注册了即墨蓝天救援队。

  “我把工作地点搬到了救援队,一年差不多有360多天在救援队。”董刚说,成立救援队以后,他们感受到自身能力不足,开始自费参加各类救援培训并购置装备,“2023年,我们开始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都会有人值班坚守,这样能第一时间集合,赶到救援现场。”

  董刚介绍,2022年4月,三标山发生火情,十余名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在现场奋战4天,等到救援结束的时候,队员都已经精疲力尽。同年,附近海域发生船舶侧翻,有9名船员遇险。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以后,第一时间驾船前往,在茫茫大海里寻找,最终将9名船员全部救回。

  “作为一名救援队员,最难的就是平衡工作、生活以及救援之间的关系。”董刚说,队员几乎牺牲全部的休息时间,参与训练和救援。“公益救援这个事,还是一种情怀。”董刚告诉记者,在2022年,他购买装备、参见培训就花费近五万元。

  “或许我的这种想法,代表了很多队员的观念。”董刚说,“做公益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当救出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成就感是每个人最大的动力来源。”

  “就是想找点事情做,就选择了公益救援。”今年36岁的耿旭是名个体业主,2019年联合朋友成立青岛九九五应急救援队。

  耿旭说,青岛九九五应急救援队成立后,他们自费购置很多设备,而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让他印象深刻。2021年河南遭遇洪涝灾害,他们接到救援信息后,第一时间就携带橡皮艇赶往现场。

  “我们去的时候,水位已经比较深,不少村庄被围困。”耿旭说,救援队员来不及休息,就驾驶橡皮艇赶往村庄里救援,“当时,村庄周边道路已经被淹没,水下的情况也不清楚。”救援队员小心翼翼地驾驶橡皮艇,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差不多三天三夜,基本上没休息,转移了两千多人。”耿旭说,看到现场场景,想的就是赶紧救援,将更多人转移出来,根本顾不上休息和吃饭。而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后,村民们含泪感谢,这让他们很动容。

  “这一刻,让你觉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是很多人在公益道路上越走越坚定的原因。”耿旭说,有很多东西无法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热心,可以唤起一群人的爱心,不断传递下去,让青岛成为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每个人都是奉献者,每个人同样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