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地铁三十九号线最新线路图,希望回复的更准确一点!
时间:2023-01-20 07:4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11

  三线企业,三线厂,军工厂,这些神秘又神圣的地方,若不是国际环境的改变,想必我们普通人都很难接触到。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周边局势日益严峻,国家决定将与军工制造相配套的企业逐步迁入大陆腹地。

  三线年基本完成,三线军工企业也在“保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针指导下,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然而在许昌却有一座建于1981年的三线厂,建成后没有生产一件军品就转为民用。

  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国营庆华机械厂,军工代号“126厂”。该厂前身是张作霖在1921年创建的“东三省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323厂”,后又更名“北安冲锋枪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626”。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关系仍处在紧张状态中,大战一触即发,为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央决定将位于黑龙江北安的庆华工具厂拆解搬迁至内地。经过多方考察选址,最终确定在许昌李集镇,依托河南省农机试验站建造126厂。

  工厂搬迁后,待建成投产时,局势已经缓和,已经没有必要再生产枪支弹药。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开发民品,开始研制和生产三轮摩托车、发令枪、开关,以及电热毯。

  北安庆华工具厂有“中国第一枪厂”之称,从建立至停产,总计生产900万支枪械。当时跟随626厂一同迁来的还有近6000名职工和家属,大部分是沉阳和北安人。地处河南腹地,工厂内却流通着东北话,当地人也戏称为这里是位于河南的“东北飞地”。

  2005年,126厂宣布破产,被划归许昌市管辖。如今站在庆华厂的大门口,两排高大的梧桐树挺立着,由外往里延伸。大门两侧保留下来的标语,依然看出笔迹工整清晰,不由得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沿着厂区公路往里走,大批7、80年代风格的建筑物隐藏在荒草绿树之中,静默无言。

  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时代过去了,这座倾注了一代人心血及满腔热诚的老厂,生而伟大热烈,消逝悄然无息,留下的是斑驳的工厂和为建设奉献了一生的三线人。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