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期的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就“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赋能”有过访谈,这里转发一下。因为没有征得其他两位老师意见,这里仅就本人的回答选刊一下(其他两位的内容可以看看下面的图片)。
课改浪潮浩浩汤汤,涌现出许多先锋和典型,也有许多沉疴痼疾需要面对。今天,人们已有共识,课改落地的核心在课堂,而课堂改革的核心在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要从那些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难点、痛点、堵点中寻找。本刊编辑部邀请了三位课改的研究者,探讨如何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赋能。
《教育家》:在二十年的课程改革中,课堂发生的变化令人欣喜。但差异教学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切实做到差异教学,您对教师们有何建议?
陈大伟: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要与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和潜能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教学等新科技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为每个学生提供和创造更适合的教学有了新的实现可能。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一线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适合的教育会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如何面对教育评价和家长的教育要求,现在的学业升迁标准总体来说是统一和结果导向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业升迁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工作不能不“ 对标”,而这样的“ 对标”必然导致对个性的忽略和忽视;二是教师工作任务繁杂,难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因材施教;三是物质条件不具备,学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物理、有的喜欢化学、有的喜欢种植、有的喜欢旅行摄影……学校难以开设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难以提供如此品类繁多的环境和条件;四是教师能力水平终究有限,缺乏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专业能力。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是需要抵达又难以抵达的教育“远方”。但难以抵达并不是无可作为。从教师的角度,或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努力守住教育初心。教育是什么?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生长外别无目的。”好的教育是实现和促进生长,好的教育应该“对”学生生长发展的“标”,教师有了这样的自觉,才可能影响家长和社会舆论,为有差别的教育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在研究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推动学生有差异的个性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在课程开发和提供、教学引导和管理、发展评价和指引上,多一种眼光、多一条路径、多一把尺子,即便难有大作为但终究可以积淀一些小改变。
三是要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情诊断、了解学习需要,运用大数据做基于证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运用AI机器人做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运用虚拟技术、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拓展课程环境和教学条件。
《教育家》:全面深化改课大势下,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深度学习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发生?
陈大伟:提到深度学习,我常常想到在中师学习期间的一次教学见习。1981年春,我和同学们到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实验小学见习,上示范课的教师讲《插秧比赛》。课后讨论时,实验小学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都对这节课的教学赞不绝口。带队实习的罗旭光老师同我们讨论:“在插秧比赛中,应该抓住的关键是什么?是‘比’,插秧能‘比’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速度和质量,如果依此梳理比什么、谁在比、用什么比、比的结果如何,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我们要想一想教材为什么要编入这篇课文,为什么课文中选择有经验的老农和才毕业的中学生来比?为什么要用插秧机?这说明比的不是插秧,而是在比经验和科学,因此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科学就是力量’的价值观念。要教的东西是爱学习、爱科学。”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奠定了我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
以此为例,我以为深度学习首先应该是对学习者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即培养和形成人的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要和学习者的生活关联,对学生的人生有意义,由此形成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并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真实而积极的影响。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构成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我曾经提供过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 教学效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时间”,用新问题、有难度的问题形成挑战,在有挑战的智力活动中实现发展,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条件。最后,要致力建构一定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基于情境、基于学习过程,但又超越具体情境,具有更普遍的迁移和运用价值。
《教育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高质量的 人才培养,要从中小学课堂开始做起,请谈谈您心中理想课堂的样子。除了上面提到的,您认为 还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大伟:每一个教育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乌托邦”。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建构于对学“生”的理解和由此形成的教育理解。
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本领,获得生活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是学生到学校的意义和责任。学校的活动课程与教学需要挖掘和利用有利于学生生存、生活、生命的内容,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召唤。
教育意味着教学生“生长”。与工业的“塑造”相比,我更倾向于农业促进“生长”的隐喻:教育面对的学生是有生命和生长力的生命体,教育实现的方式是促进学生生长。教育者要相信孩子内心潜藏着真、善、美的种子,教育的任务就是让这样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使学生生命中的美好可能性得以展现。生长自有其节律,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揠苗助长。促进生长的教育,需要创造和提供生长的条件,防止“病虫” 对学生的侵害,营造优良的学“生”生态。同时还要教生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生长、学习成才。
促进学生生长需要有一定的“生疏感”“陌生感”。这种“生疏感”的内容和学生原有认知会产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带来学习的动力。教学内容的适当新异性会产生吸引力,通过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为发展和改变提供基础。认识、理解了新现象,形成和发展了新能力,心灵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学生有了获得感和成长感,他们才会有继续学习、继续生长的愿望和热情。
通过教育要促进学生“生成”。一方面是“养子使作善”,教育要促进学生生成完善、生成善好,成为能过上好生活的人;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生成自己,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自我发展愿望,使其发挥潜能,成为他自己,帮助其过上和过好他想要的生活。
基于上述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课堂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笔者心中,理想课堂具有4个方面的目标和方向:一是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二是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三是对教学内容做出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四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 MOOOC”上线,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 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2010 年第 9 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 本着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财联社2月7日电,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称对美国未来经济最大的威胁是国债。
击落气球后 华盛顿警告中国舰队监视5大洲 哥伦比亚宣布在其领空发现了一个类似物体
郑丁嘉线日电,据泰晤士报,英国首相苏纳克将于周二宣布进行小规模改组,并正在考虑对英国政府部门进行重大调整;苏纳克将取代扎哈维成为保守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