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活不下去82又是什么梗?
时间:2023-04-06 15:5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3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7500万人丧生于这场战争。本以为这场几乎灭绝人类的战争会为世界画上止战符,但很快又由美军发动了数场大小战争,伤亡近百万人。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现实中即使是英勇的战士,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炮火时,也会心生畏怯,这是人在临近死亡时的本能反应。在美军文档 《野战炮兵行动及火力支援》中对炮击效果有三个定义,分别是:Suppress(压制),Neutralize(中止),Destroy(歼灭)。

  “压制”的手段为造成至少3%的伤亡或者物资损失,目的只是让敌方战斗力变得低效,伤亡率算是较低的;“中止”是造成至少 10%的伤亡或者物资损失,其目的是让敌人短暂丧失继续执行任务的能力;而最高级的“歼灭 ”,是让敌人造成至少30%的伤亡或者物资损失,以毁灭性的火炮打击使敌人完全丧失战斗能力。

  “歼灭”效果是最残酷的,而人的情感是有传递性的,一个刚刚投入战斗,气势正盛的步兵连猛烈进攻敌方阵地,若进攻不顺造成己方23%的伤亡率时,剩下的77%的士兵就会有一半人无法继续保持有效战斗,因此评估推测伤亡率达到30%时,余下的幸存者就会完全丧失战力而进行消极战斗。

  因此从一些古装剧中可以看得到,当头阵大将没有战胜对手,或第一梯队的冲锋部队死伤过半后,指挥将领就会鸣鼓收兵撤退,因为即使让余下的部队硬打,士兵们在没有积极的状态下只会白白送死,没有效果。当然抛开进攻,就算打防守战,伤亡率也是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的,而这个伤亡率被评定为50%左右,余下的士兵会无心再战。

  一份统计了二战中44个步兵营的伤亡率和“败退点”的表格中可以看到伤亡率最低的进攻部队,在累计伤亡10%左右就失去了进攻能力,而意志最顽强的步兵营在进攻时伤亡率达到40%左右就崩溃了,就算最强悍的防御部队也是在伤亡率达到70%时就放弃阵地撤退了。

  那为什么高低不同的伤亡率都会影响作战部队的呢?这与编制人数有关。比如苏联红军的编制,在苏德战争前规模很大,一个步兵师的编制下辖有三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一个侦察营、一个医护营等等...总人数约有1.5万人,而每个步兵团约有2500人左右,这里面包含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

  一旦战争打响后,如果这个步兵团伤亡率达到30%,那意味着它只剩1500多人在一线战斗,而随着战争持续,战斗人员减少,战损比逐步增加,医疗兵负担不起了,那只有战斗人员去临时抢救重伤员,这么一来整个步兵团的战斗力就压缩直至崩溃了。

  不过有一支军队总是表现得宁死不屈,在对手眼里他们简直是天降神兵,这支军队就是我们中国军队。在近代战争中,即使在伤亡率高达50%的时候,中国的部队都可能不会选择撤军,而这一点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就已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军人骨子里顽强不屈的坚毅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