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9.7%,但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平方米以内。”9月11日,由水利部与国际水资源学会共同主办的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在京开幕,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主旨报告中援引这一数据时表示,中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已经实现了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从全球范围看,淡水资源稀缺,应节约利用,但保护水资源不能牺牲经济发展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国际水资源学会前主席加布里埃尔·埃克斯坦坦言,自己在和多国政要的交流中体会到,水资源如何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各国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或措施中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是应有之义。
那么,节约用水和保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不是一个“两难抉择”?本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以“水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国涉水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水资源保护与社会发展兼顾的有效路径。
“为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需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构筑稳定可靠的供水系统……”国际水资源学会主席、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社会之所以遭遇愈发突出的水资源问题,是由于在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忽视了水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纽带”关系。
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在会上介绍,世界银行在对全球经济与水短缺关系的调研中发现,水短缺对经济增速、农业生产、企业生产率均产生负面影响。
可见,无论从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出发,还是从全球层面的数据来看,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水资源、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各层面的“纽带”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与会专家认为,水系统是相互连通的,有效利用水资源需要世界各国分享治水智慧、联合推进水资源管理。“纽带”关系意味着互相依赖、互相关联,如果不考虑各方关系,难以有效保障水资源安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凝结各领域智慧,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地球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好“冷水”节电1200万度、用好“热水”蹚出温泉康养之路、用好“净水”发展高端农产品、用好“碧水”吸引6000万人次来旅游……湖南省郴州市的水资源利用故事在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引发关注。据介绍,湖南省郴州市用东江湖的冷水资源帮助数据中心的机房降温,比传统数据中心节能35%以上,相当于节电1200万度;郴州在碧水基础上打造的文旅资源,创造了近700亿元的经济收入。
中国创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通过系统治理,在利用水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交出自己的答卷。郴州“四水联动”的实践仅是中国答卷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据介绍,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8998.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72。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黄河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黑河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
“中国将在本届大会上积极分享中国治水思路,为全球水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记者 张佳星)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助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