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之前央视财经发布一篇 “ 七年磨一剑,澎湃 OS 来了 ” 的报道中,微博文案中使用了
不过这张截图目前搜不出更多信息,小米也还没有正面回应,所以这事到底是啥情况,目前还没有准数。
简单来说,澎湃 OS 就是将原先的安卓系统底层的一部分,替换成了自研的 Vela,由它来负责实现小米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部分,而应用服务层依然兼容安卓,保障了小米手机安卓应用的日常运行。
所以真要论起来,澎湃 OS 有自研的部分,但不算是完全自研。同样的,早期基于谷歌 AOSP 开发的的鸿蒙也有点这个意思。
比如最近发布的鸿蒙 NEXT,都已经不兼容安卓了;隔壁原生安卓那样基于 Linux 内核构建、开发的系统,基本也算是自成一派了。
如果你认为这也不算彻底,那还有像 iOS、MacOS 这样基于 Unix 系统理念开发出来的系统,血统更是纯正。
现在,你可以把这几个例子转发给朋友们看看,问问他们澎湃 OS、鸿蒙 OS、iOS、Win10 哪几个算自研系统,出一道多选题,差评君猜他们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事实上,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才能被称之为 “ 自研 ”?要到啥程度才是真 “ 自研 ”,一直以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举例来说,像之前华为的“ 昆仑玻璃 ”,其实是来自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这家供应商,华为旗下的子公司在 2021 年,就已经入股了鑫景,一起合作研发应用在手机上的高强度玻璃。
昆仑玻璃的技术专利大部分都在华为这边,说是“ 华为自研 ”其实也没太大的问题,但要较线% 都是华为自研 ” 的,就有失偏颇了。
又比如今年没憋出大招魅族 21,也有着“ 自研全链路振感解决方案 ”的 mEngine Ultra 触感引擎,其中用到的马达,就是来自瑞声科技的 CSA0916 马达,体积达到了 602mm³,是目前安卓手机中体积最大的振动马达。
虽说一加也有手机用上了这款马达,但要论调校出来的振动手感,魅族还是独一档,从这个角度说是自研,也确实没毛病。
即使是强如苹果的自研能力,之前在制造 M1 Ultra “ 胶水芯片 ” 的时候,宣传上说自己用的是 UltraFusion 架构,可实际是采用了台积电的 CoWoS-S2.5D 封装技术,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将两块 M1 Max 芯片给粘到一起,提升性能。
小到一个传感器、马达可以自研,大到手机上的芯片、系统也可以自研,有专注在屏幕、影像传感器上的、也有专注在天线、机身材料上的。
也正是因为自研这个概念的尺度比较模糊,只要是能和 “ 自研 ” 靠上边的宣传点,厂商们都是乐意去做的。
可以说“ 自研 ” 两个字是厂商“ 占领用户心智 ”的最好宣传,它对于大众判断企业的研发实力、品牌可靠度有着很高的指导意义。
当然了,敢开口说 “ 自研 ” 两个字的厂商,也不可能完全是在唬人。在如今这个几乎已经卷到头的科技数码领域,还敢把 “ 自研 ” 说出口的厂商,本身也做好了自己成为靶子的心理准备。
所以差评君觉得,不管厂商们自研了百分之多少,只要敢于踏出“自研”这一步,把自己架到摔角台上的,全都是好样的。
毕竟在各类基础技术已经相对完备的当下,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想要在现有技术之上持续推陈出新,即使是非常小的创新和改动,也都应该得到重视。
还是拿小米举例,之前他们陷入的 “电机全自研” 风波,发布会提到的“ 全自研V8s ”电机,被部分网友质疑不像真的。
最后还是合作伙伴汇川技术出来帮忙打了圆场,表示 V8s 确实就是小米全自研,V6s 是联合研发。
尽管 V8s 要到 2025 年才能实现上车,但小米这波宣传不管对于内部还外部来说,都还挺提气的。
而对于真正掏钱买产品的用户来说,诚然“ 自研 ” 更好,但这两个字的意义在“ 好不好用、会不会坏、价格高还是低 ”面前,其实没有这么重要。
只要厂商的 “ 自研 ” 不是瞎吹,不会直接导致你买到一个恶心自己的产品,那差评君觉得多宣传宣传 “ 自研 ” 也挺好的。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