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给儿子、儿媳带娃,在一些方面,不要一味妥协,而是“计较”一些,反而会给关系留白、给感情加分。
这种忘我的付出,将爱的程度拉满,但有时却会让年轻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甚至稍有不满便觉得“老人不够尽心”。
其三,避免老人过度付出带来的身心耗竭和怨气,适当的保留一些爱意,反而让那些付出,显得更加珍贵。
父母的爱,像一杯水,倒得太满会溢出来,会让人忘了珍惜,可若是倒到七八分,留一点“缺口”,孩子才会主动伸手去接,学会珍视和感恩。
要么年轻人视老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下班后习惯性“躺平”,一旦老人身体不适或想休息,家庭运转便陷入混乱,甚至引发抱怨。
要么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养育理念不合、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出现矛盾,从而导致老人心理失衡,陷入委屈和怨怼之中。
像是接送孩子、准备晚餐,自己可以负责,但周末的亲子时光,孩子的养育决策等问题,需要年轻人来承担。
不仅如此,当家庭角色清晰明了之后,矛盾也自然会减少,年轻人也会因为你的“分寸感”而心怀感激。
有个小男孩站在桌子上,不断的哭闹,孩子妈妈试图用科学的方式,让孩子先冷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再去表达诉求。
其实,老人对孩子的爱本没有错,但“无底线”的包容和宠溺,却是毁掉孩子规则的帮凶,也是阻止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拦路石。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