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探索出一条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
时间:2022-08-13 08:2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6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被置于总体要求的首位。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一直是乡村面临的难题。根据笔者在江苏如皋、泰州、常州、镇江等地的走访观察,发现一些典型村庄在乡村振兴中先行一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

  江苏如皋如城街道顾庄社区是远近闻名的花木盆景之乡,全村共有居民881户、人口3681人,形成“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的产业形态,村里中高级园艺技师160多名,花木经纪人360多个,花木盆景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这个村70%的农户从事草坪产业,建成融绿野草坪合作联社。全村现有草坪面积5000多亩,全部采用底铺黄沙和喷灌设施集中连片种植。2018年实现草坪产业销售收入6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0元。

  镇江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以发展花草木产业为主,成立西冯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并申报“西冯草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村里形成48支专业铲草坪队伍,70多人的花草木经纪人队伍,拥有200多台割草机,300多辆运输车辆。2018年花草木销售1.9个亿,村集体收入298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9600元。

  首先,产业发展嵌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无论是盆景园艺还是草坪苗木,这些产业均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精心打造“绿色”产业。乡村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农业不仅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农民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以往的农业发展更多关注其生产功能,对农业的生态价值挖掘不够,但若能将农业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就能够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

  其次,产业发展嵌入当地的社会系统。产业发展需要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这几个案例中无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返乡创业人员还是农业龙头企业,包括以基层党支部为主建立的合作社,这些主体都内源于乡村社会,与土地和农户关联紧密,能够遵循村庄的互惠性关系开展其日常经济活动,在雇工、土地流转方面与村庄和村民形成良性互动,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再次,产业发展与农户实现利益互嵌。因为产业发展嵌入于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并且产业都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没有跨越当地农民的能力和生计资产基础,因此当地农民能够从产业发展中普遍获益。比如顾庄社区的盆景产业,由于这个村历史就有莳花弄草的文化传统,家家户户都有幡扎盆景的技术,发展盆景对当地农户来讲并不存在过高的“门槛”,因此普通农户均能够从盆景产业发展中获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包括配套产品的生产都在乡村完成,能够保证将更多的利益留在乡村,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花草苗木的生产直接与土地关联,农民可以直接参与种植生产从而获得经营性收入,也可以流转土地获取租金收入。产品销售也都在当地完成,直接催生了庞大的经纪人队伍以及电商销售商,一方面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也将利润更多留在了乡村。产业发展中产生的雇工、副产品的生产也为能力不够、资产不足的农户提供了获益的可能。

  此外,泰州高港区宗林村发展生态蟹塘,陈家村种植“四桃一枣”(猕猴桃、核桃、水蜜桃、樱桃、冬枣)特色水果,小杨村开辟千亩有机大米生产基地。特别是小杨村依托有机大米种植,建成20个家庭农场和为农综合服务、农机、植保、粮油产销4个合作社,形成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联盟下设农资统一配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以及金融支农保险保障四个服务点,为周边3个村32个家庭农场5800亩耕地,提供粮食烘干、机具存放、集中育秧、统一植保等基础性服务以及电商销售、品牌创建、金融保险等特色化服务。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仅有产业振兴,而忽略了社会效应和生态效益,就不可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总体要求相互依存、协同联动,共同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行动框架。江苏的实践表明,产业兴旺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绣花的功夫”做精做强产业,并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乡村产业要嵌入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唯有如此,农民才能从中持续获取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并不断提升其幸福感和获得感。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政治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国家安全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与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两会”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