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起势出新彩
时间:2022-08-14 07:5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15

  “商都管城,郑州之根。”跨越时空的商都遗址诉说历史的悠长;巍然矗立的古城墙撑起华夏文明的一角。

  于厚重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作为中国都城建制的创始之地和郑州设立最早的城区,管城回族区从3600多年的时光深处走来,守好“老”的底色和文脉,拓展“新”的内涵和意蕴,在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演绎“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故事。

  动员开工——6月20日,是河南省铁路发展历程中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建成;新建郑州南站(小李庄站)等项目建设动员,枢纽经济新优势在管城加速布局。

  集中签约——6月16日,金岱科创城商务服务中心,2022年管城回族区招商推介暨政策发布活动上,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等多个领域的1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近200亿元。

  打卡“网红”——在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郑州商城宫殿区遗址公园、商颂广场以及顺城街·代书胡同片区、平等街·平等街片区、管城街·衙署片区等历史街区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树起高品位文化主地标。

  “十四五”开局之年,管城回族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95.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8.4亿元;2022年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7.4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管城回族区委书记张艳敏表示,目前,管城已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正处于争先进位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期、蓄势跃升突破期、治理能力拓展提升期,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以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

  老城复兴、古都新生;人文管城,魅力商都。在这里,更能读懂郑州的“古韵新风”。

  盛夏清晨,一轮绚丽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晨练的人们便跟久远的城墙打起了招呼。

  “与古为新,一园纵览三千年。”去年改造提升后全新亮相的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疏朗大气、清幽静美,商代城墙在疏林草地映衬下,犹如“丝绒毯”上的展品,构筑王城意像、彰显文化尊严。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商都”堪称古都郑州的重要文化标志。郑州商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亳都,是古代中国王朝都城典制的开创之地,是中华文明文脉不断、人脉不息的实物见证,也是郑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佐证,为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奠定重要的文化载体支撑。

  东大街附近,土黄色的城墙,与线条舒缓、错落布局的“两院”项目交相辉映。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已建成开放,以其多元化的声光电技术、商代生活的高度复原和琳琅满目的文物,给人们创造一个深入了解早商历史和郑州商城的独特空间。

  从岁月深处走来,步入新时代的管城回族区,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铸造城市之魂,聚焦文旅文创融合,做好文化遗存的具象化传播和活化展现,高质量推进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

  高标准才能出精品。经过九轮院士级规划比选,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片、从线到面”的原则,管城回族区高质高标实施十大公建项目、六大文化片区、六大协同风貌区、四大安置区建设工程,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中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足,对商代王城3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通过“留改拆建”实施全景建设、全域更新,围绕“一环、一园、六大核心街区、六大协同风貌区”,突出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构建“文化+、旅游+、商业+、城市+”的产业业态和文化形态,与古为新、串珠成链,培育消费场景,发展新兴业态,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胜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和国家中心城市会客厅。

  强化能力作风,赓续初心使命。管城回族区广大党员干部挺身主事、挺膺担事、挺力成事,把担当镌刻进每一项工作,实现了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规划编制、招大引强、开工建设的接续破局,六大文化街区年内梯次开工。

  每隔一段时间,人们总会用全新的眼光打量这个历史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老城区。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任何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都有一些杂糅市井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特色街区。说到北京,人们会想到什刹海、南锣鼓巷;说到上海,会想到外滩、南京路;说到成都,会想到宽窄巷子、锦里;说到西安,会想到回民街、大唐不夜城……

  在管城,越来越多的街巷也在重新焕发魅力与风采,一条条街道聚合成生活与休闲体验相融合的创意文化街区。

  老街换新颜,“国潮”正当时。置身古今交融、具有中原民国风情的平等街、北顺城街等街区,恍惚间有种时空交错之感。

  非遗传承品质文创街区、城墙观光和特色美食旅游街区、衙署文化旅游街区、民俗文化展示街区、商代王城遗址创意产业街区、艺术文创体验式开放街区……管城回族区加快建设的六大协同风貌区各有特点,在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中,彰显郑州不同方面的文明印记和发展活力。

  了解中原文化、城市魅力,从触摸管城开始。管城回族区着力推动珍贵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展示,促进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全域景区化,实现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遗存风貌的和谐统一、现代消费场景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补齐文化功能短板,营造消费场景,塑造最具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区”,以文化血脉的延续传承,不断强化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文凝聚功能。

  擦亮文化底色、激活“文化库存”,商都管城正重新换个“模样儿”与人们相遇。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标志。金岱科创城犹如一颗科创“金种子”,正在管城经开区生根发芽、拔节成长。

  “管城‘管成’!”6月中旬,在形如错层方盒、意寓智慧阶梯的金岱科创城商务服务中心,近百位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一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一批高成长性项目签约金岱科创城。

  这是一片在郑州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风口地区之一、产业资本落户的政策高地。金岱科创城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先行、主体功能先行”原则,以“智能建筑科技”和“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及智能建筑科技等行业领域,营造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现代化科创城、新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中铁建设、腾飞建工、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公司、中铁电气化公司、中设设计、中冶路桥、河南中创算力等20余家气质相投的企业把金岱科创城作为新的落脚地。

  “梧桐树已栽,只待凤来栖。”据河南郑地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吉献亮介绍,金岱科创城是郑州市首个做地和存量工业用地收回“双试点”,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服务模式,做到熟地等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入驻即生产。

  创新产业高地,科创引领未来。管城回族区政府与郑州地产集团合作成立平台公司,以河南郑地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做地实施主体,开发金岱科创城核心区域。

  小微企业园建设发展是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作为郑州市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首批重点建设小微企业园之一,金岱智慧产业园已于今年4月14日开工。这个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园区,对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筑风格以鲁班锁为意向,规划有独栋研发楼、独栋厂房、分层厂房、产业大厦和人才公寓等产品,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这个小微企业园将利用一年时间建成,招引100多家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交付即开园、开园即满园。”吉献亮满怀信心地说。

  大企业要“顶天立地”,小企业要“铺天盖地”。目前,管城回族区全力推进金岱智慧产业园、智能建筑科技产业园、金岱数字创新园3个“园中园”建设,同步续建总投资达32.15亿元的河南光谷产业园等9个项目,加快“五链”深度耦合,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让科技创新成为管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郑州,有个小火车站,看似不起眼,却静静矗立在京广线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个车站位于管城回族区南曹街道的一个“村庄”里,故名:小李庄站。

  跨越百年,老站焕新。6月20日,新建郑州南站(小李庄站)建设动员会举行,标志着郑州“四主”客站格局即将构建完毕。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以新建郑州南站为龙头带动,秉持“站城一体化”理念和TOD立体生态城市开发模式,管城回族区聚焦商业消费、总部经济、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四大产业方向,着力构建南部区域站城融合新典范和枢纽经济新优势。

  “流量”变“留量”,管城回族区顺势而为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压舱石”。顺应郑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势,管城回族区也在谋定而动、积极布局。

  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激活变量,努力在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抢占先机、换道领跑。围绕商代王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培育“体验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打造省会文旅文创消费新地标;围绕银基商贸城、中部大观等传统商贸平台,引进电商、微商、直播带货,培育线上线下消费新高地;围绕紫荆山路—东大街“黄金十字架”,建设集展示、创意设计、线上线下交易、文旅文创于一体的黄金珠宝时尚消费中心;围绕国香茶城,搭建“茶+经贸”“茶+文化”“茶+互联网”商贸洽谈、展示交易平台,打造中原茶文化特色消费中心;依托南北顺城街、清真寺街等文化街区,汇聚特色美食、完善标准体系,打造省会美食体验区。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管城回族区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服务;建立“企业服务日”“首席服务官”“企业家代表恳谈会”等工作制度,在全省创新推出“管城企联帮”13710企业问题直办平台;承接好国家、省、市稳经济促增长一揽子政策,并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助企纾困13条”“稳经济促增长18条”和高质量发展36条政策,匹配区级政策资金5000余万元,落实帮扶资金2435万元,减免企业税费10.8亿元,让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营商环境评价位列全省54个市辖区第六位,带动市场主体逆势增长到近14万家。

  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增加发展后劲的“聚合器”。管城回族区坚持“项目为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去年推动246个重大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353.4亿元,今年谋划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291个、年度计划投资599.6亿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管城回族区以“跑起来抓落实、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状态推动项目建设,不断为区域发展积蓄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曾经的“忧居”变成了“优居”,曾经的“锈带”变成了“秀带”。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施策,按照“路院共治、路院合一、路园一体”的理念,管城回族区高标准完成了533个老旧小区、9个连片棚户区的综合改造。

  “赶上了好时候,住在了风景中。”北三街片区、平等街片区、东明路32号院、紫荆小区等一批批老旧小区改造成精品工程,人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如何让“优居”继续“优”下去?管城回族区探索以“党建引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路径,以“红色物业”推动老旧小区长效管理。

  西到熊儿河,南临陇海铁路货运线,东至城东路,北以紫荆山路熊儿河为界,这片合围区域正是陇海马路街道办事处。街道辖区有118个楼院,其中无专业物业管理的楼院就有102个。

  无主管楼院多,如何实现有效管理?陇海马路街道办事处坚持党建引领,成立郑州市首家街道级公办物业管理公司——隆美物业公司,建立物业联合党委,“初心、决心、贴心、恒心”四心联动,实施路院共治、一院一策,开展多元化服务,对无主管楼院进行托底管理,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

  啥是红色物业?红在党建引领,红在党员队伍、红在灵活机制、红在服务宗旨。管城回族区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1+3”协商运行机制,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楼院(片区)党支部—楼(门)栋党小组—党群中心户”五级党群联动治理架构,推动基层党建向楼院延伸、向末端落实。社区“两委”与物业、业主自治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通过交叉任职,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做的联动格局,助推社区治理服务上水平。

  “改好了,还要管好,最终是用好,避免‘一夜回到解放前’,切实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陇海马路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科长、隆美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赵建涛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俺们北三街片区可是‘网红打卡地。’”家住陇三社区文研路11号院的陈兰英时常在“抖音”上“晒”自己和老伴在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有了红色物业,各种服务都跟上了,收的是低费用,享受的是高待遇,生活跟着环境美起来,大家的素质也跟着往上‘蹿’了一大截。”

  示范引领,全面覆盖。管城回族区采取“打造街道物管平台,提升市场化物业、规范自管楼院物业”模式,将无主管楼院较为集中的北下街、陇海马路、西大街3个办事处作为首批试点,分别成立了隆美、亮典、西美3个街道主导的国有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兜底服务,并以点带面助推全区无主管楼院物业全覆盖。

  从繁华喧嚣的郑州西大街向北,一个高高的斜坡下去,高墙灰瓦,曲径蜿蜒,瞬间就从喧闹走进清幽,郑州著名的百年老胡同——代书胡同就“藏”在里面。

  明清时期,由于周边聚集了州府衙门、监狱、法院和政府办公地,这里成为一些讼师以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故得名“代书胡同”。

  经过改造的代书胡同,庭院静幽、飞檐翘脊,古朴典雅。“建立红色物业,开发未来社区智慧化平台,细化服务项目,通过业主‘点单’、支部‘派单’、物业‘接单’、业委会‘督单’、社区‘验单’,最终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使‘群众呼声’变成‘热烈掌声’。”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姚柯说。

  红色物业强化小区治理“主心骨”,画出小区治理“同心圆”。代书胡同社区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发动困难群众参与小区保洁、垃圾分类、安保等物业服务,以工时抵扣相应物业费,解决低收入群众缴费难题。

  数字赋能,提升红色物业服务能级。西大街街道办事处联合科大讯飞开发5G智慧社区平台,对楼院停车管理、智能安防、高空抛物治理、明火浓烟报警等进行精细化管理,楼院居民可以通过“里享”社区公众号实时反馈和解决问题。

  经历过数次疫情考验,每个人更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管城。“不用愧疚,谁都不想这样的”“疫情嘛,我们一起挺过去就好”……当韶苑出现确诊病例后整体封控,确诊女孩在小区群里不停道歉,居民们接龙暖心回复。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初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那些共克时艰的日子里,管城回族区党员干部昼夜奋战,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社区志愿者日夜值守,邻里乡亲守望相助……一个个人筑起一道道防线,鲜红的党旗在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汇聚起高效统筹防汛抗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之力。

  最是为民动人心。近八成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做好做实“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程,打造精品街110条,在郑州市率先建成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7%以上;绿化面积达842.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诗意生活……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管城回族区干好干实一件件让群众“咧嘴笑”的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从历史深处凝望,商都管城正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绚丽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