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成长未完影像待续
时间:2022-08-14 07:5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55

  近日,一部表现成长题材的纪录片《零零后》上映。影片追踪了两个出生在00年后的年轻个体,记录了他们从幼年到青春期的一系列变化——男孩池亦洋从一个野蛮霸道的孩子王变为一个在赛场上用身体拼抢的橄榄球少年,女孩王思柔则从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小猴子变成了优雅的芭蕾舞少女。影片用生动的影像刻录下二人在成长每个阶段的鲜活记忆,让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的人为之动容。

  然而,也有不少观众在看过该片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足,一方面觉得影片标题给人的期待与它的实际内容并不相当,两个孩子尽管各具特色,却不足以代表整个“00后”一代;另一方面,影片所抓取的人生段落充满了跌跌撞撞的彷徨感,无法帮助人们从一个历尽沧桑的角度提炼洞明而又练达的人生箴言。

  诚然,如果将《零零后》视作一部孤立的作品,难免会因以偏概全而感到缺憾。但如果将这部作品放在一个历时更为绵长、群像更为丰富的系列中来看,它的缺憾便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它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电影《零零后》的缘起可以一直追溯到十多年前,与导演张同道此前的多部作品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关联,这种关联并非巧合。

  2006年,张同道受邀来到好友李跃儿在北京开办的“芭学园”。幼儿园的名字来源于日本主持人黑柳彻子根据儿时经历所撰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其办学理念也同书中的“巴学园”一样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天性发挥。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生长的空间,这令导演大感新奇。于是,自那时起,他便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

  2009年,张同道把他在芭学园里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了电影《小人国》,随后又将这些素材整理成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孩子们2到6岁的生活状态,把他们原石般的天真保留在了影像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导演也跟着把镜头探进了小学校园,并于2012年制作出续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和《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孩子们离开芭学园后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了各自不同的新挑战。2014年,他又推出了《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聚焦极受人们关注的少儿英语学习上。2017年,结合几位小主人公进入中学后的新情况,导演再次剪辑出五集的电视纪录片《零零后》。2019年,他则回顾十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将两个故事性最强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单拎出来,做成了《零零后》的电影版。而这似乎也并非该系列的终点。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理想是可以一直拍到这群孩子结婚生子,把他们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由此可见,电影《零零后》其实是一个漫长且仍在继续的纪实系列中的一部分,是对成长中某个充满未知、惶惑与期盼的人生状态的短暂截取,是对众多跟拍对象的重点关注和集中讨论。它很难被定义为一个完整又孤立的纪实作品,更倾向于一个持续性的纪实活动的阶段性小结。一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界定《零零后》,它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同前作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在新老素材的同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向着未来的开放与延伸又让人从它的未完待续中感受到无尽的期许。

  事实上,像这样用镜头去长时间追踪人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已经有过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人生七年》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前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14个英国人从孩提到花甲的人生轨迹,后者则用非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但与二者相较,《零零后》系列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人生七年》那样把焦点放在阶层的差异上,也不像《少年时代》那样把焦点放在时间的造化上,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孩子们的个性上。

  在《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的第一部中,导演表现了孩子们未加雕琢的个性,并在后续作品中聚焦外力对个性的打磨的影响。在电影《零零后》中,导演也试图通过自幼不愿服输的池亦洋和从小就怀揣浪漫梦想的王思柔,凸显出个性在成长选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小人国》到《零零后》,导演的侧重一直未变,都是通过聚焦于个体,去呈现成长的重要时刻迸发出的人性之光。就像片中两个孩子的恩师李跃儿所说的那样,看着银幕上的他们,我们不禁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大气,同时还会产生深深的敬畏。这种“大气”或许我们也曾拥有,但却因为我们与岁月的和解而变得陌生。而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从成长进行时的“他们”身上重新看到这种不成熟、不淡然、不老练却无比可贵的“大气”。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单独的纪实作品,电影《零零后》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影像真挚、动人,富有力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对于成长细节的感叹,并一同期待影像和人生里的未完待续。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政治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国家安全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与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两会”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