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抱怨,孩子真的太难养了,光费钱不说,还太耗费人力。只提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好多家长都会恨得牙痒痒。
可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牵强了,现在这个交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倘若想像80年代那样放养孩子,真的是不可能了。
这个时代的孩子,也跟曾经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面临更多的诱惑,也经受着很多曾经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压力。
最常见的规约孩子行为的方法,就是奖励和惩罚,也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大棒政策,我们总跟孩子说,如果你做得好,你就能够得到你喜欢的玩具。如果你敢不听我的话,小心你会挨揍,或是没收孩子最心爱的玩具。
奖励和惩罚,真的是一种用起来立竿见影的方法。但它绝对不是培养自控力的好方法。
其实不奖不罚的养育方式,才能真正帮孩子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就是凯瑟琳.雷诺兹.刘易斯在她新书的观点,她是一个记者,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也拥有家庭培育师资质证书。
她在《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中详细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当下的孩子自控力越来越弱?为什么奖励和惩罚跟我们的养育目标相背?用什么方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现在的孩子从很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还被报了不少的课外班,因为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未来的金钱、声誉、地位不如同龄人。
所以,现在的孩子比从前的我们看起来是有更丰富的物质基础了,但他们的玩耍时间减少了。
。细想也是,小时候跟小伙伴做游戏时,总是那么开心,因此愿意忍受游戏中的一些条条框框,即便是特别不喜欢哪个小朋友,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因为随意捣乱就会被大家踢出局。
。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及为别人奉献的胜任感,不知不觉就跟家里的人都有了联结。
只有一种行为在逐渐增多,就是孩子们看电视,玩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一个观点,不要总是夸奖孩子,夸奖并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反而会降低孩子的自主动机,让孩子失去尝试新事物的想法。
其实无论是实物的奖励还是口头的奖励,效果都是一样的,会让孩子找不到做事的内在动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我一个朋友,在阿里工作,工资高不高,高,但她做的开心吗?答案是不开心。
金钱的确很诱人,但它驱动的是外在的动力,倘若一个人不喜欢一件事,钱给的多只能让他对工作不那么讨厌,并不能让他爱上工作。
那么当孩子有不合适的行为时,惩罚也是常见的应对方式之一。比如说打骂,比如说扣掉孩子的零用钱等等。
这些惩罚的手段看起来很管用,因为你一吼,孩子可能就暂停了不良行为。你打他,他可能就不再捣乱。你没收了他的零花钱,他会很伤心。
但这些手段都会难以让孩子有责任感,只会激发他们心中的怒火,尽管在他们小的时候,不敢怎样,特别是青春期时候,他们的叛逆会更加猛烈。
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人,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人。
自主的行为能带来真实性,因为它意味着行为人要成为自身行为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按照一个人真实的内在自我行事。身为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自我控制的人呢?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养育孩子过程中,孩子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但始终要记得,我们不是孩子的敌人,而是他们的脚手架。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孩子在情绪低谷时,你能够倾听他诉说,哪怕只是在他身边默默坐着,这都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父母爱着的,在乎着的。
被爱的孩子,才会从内心觉得自己有价值,而这种价值会内化成他的自我要求。但凡对自我有要求的人,就不会随意对待自己的人生。
记得在《请回答1988》中,善宇这个孩子,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他都会跟妈妈说。但金正焕是什么都不跟妈妈说。
当妈妈看到正焕没穿鞋子回来时,她没有大惊小怪,而是在大家都不忙的时候,走进儿子的房间,跟儿子说,妈妈希望你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都能跟她说说。那一幕,真的很暖心。
父母和孩子沟通,应该是平等的位置,可以彼此表达自己需要什么,想要对方怎么做,但对方也有自己的期待和需要。
平等沟通之后,亲子之间会对彼此的认识更加深刻,即便是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孩子的内心也得到了疗愈。
当然沟通的过程中,最好多听孩子说,毕竟我们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要知道他们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我们注定没办法陪伴孩子一生,所以孩子拥有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孩子跟小伙伴打架了,别从一开始就介入,而是让他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中,他要有情绪觉察、识别和调节的能力,只有他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了,事情才能更好的解决。
比如跟孩子说各种情绪袭来时,自身内在的感受。给情绪命名,并且能够表达出来。还要告诉孩子如果情绪不好时,他可以做什么。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了。
养育孩子,只能慢慢来,让他们在经历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和经验,这个过程中没有捷径。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