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一波“洗牌潮”“疯狂”的牛杂品类能火多久?
时间:2022-08-19 07:4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74

  然而,一边疯狂扩张开店,一边却在淘汰洗牌,某牛杂品牌深圳关了19家门店,关了快一半,不少餐饮人又纷纷猜测,牛杂的爆火就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牛杂并不是一个新鲜品类,它是发源于老广州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在广东白话中是“牛杂滚三滚,神仙企唔稳”的美味。

  近两年,不少全面升级的牛杂品牌开启了连锁品牌化运作,得到了爆发式增长,不少餐饮人预言,它将是继酸菜鱼、牛蛙之后的又一火遍全国的餐饮品类!

  在街头,一架老旧小推车,小推车上面只有一两口铁锅,锅里有韧道又软嫩的牛肚和牛肠,还有脆脆的牛筋和牛脆骨等等,老板手里时常拿着一把大剪刀,顾客排一溜长队站着吃。

  其中,在广州芳村经营了三十年的巷口小摊阿婆牛杂最为出名,不少人为了一碗阿婆牛杂,情愿在风里雨里,在阳光暴晒下排队一两个小时,堪称“都市传奇”。

  而近两年,往常以夫妻店、个体户经营为主的牛杂,开始走向公司化、品牌化经营。

  2020年5月,阿婆的弟子开了阿婆牛杂(广州)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从芳村搬到了交通较为便利的北京路商圈,开始走上连锁化的道路。

  同年12月,创始了34年的佛山牛杂品牌沙胆彪,也成立了公司,申请了商标,自建食品加工厂后,也做成了连锁店。

  不少新兴牛杂品牌,在产品、装修、就餐体检、营销方式上颠覆了传统牛杂店脏乱的街边店形象,重新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以阿平牛杂为例,在三年前,50岁的王平在上海创立了阿平牛杂,一时间火爆上海,10余家门店成为魔都商场里新晋的“排队王”。

  针对传统牛杂店的痛点,阿平牛杂重新提炼了新的价值点“现熬鲜切牛杂”,“干净新鲜”成为了它的核心竞争力。

  在门店里,“牛杂鲜切才好吃”、“鲜切牛杂专门店”、“八大工艺,鲜切牛杂”等标语处处可见,不断强化“鲜”的概念。

  并且提炼八字诀,从食材、汤底、工艺等维度凸显品质感。例如,店里用的牛肉川贵高原土黄牛,保证每一锅都是新鲜好牛肉;熬汤用的牛肉都是牛身上最好的部位——牛腩,秉承“每日新鲜现熬,拒绝冷冻”的原则,每天现煮6小时等等。

  在体验上,一般的牛杂店,可能就两三种小料,而阿平牛杂的小料台,比火锅店还大方,免费提供12种小料自由搭配!

  服务也比较热情主动,杯子快空了主动加水,口罩脏了换新的、免费续面……人均只比快餐店贵十几块钱,却有正餐店体验,让顾客觉得性价比很高。

  一是阿平牛杂这种的快餐,主力店型面积在80~100平,卖牛杂粉、牛杂面、汤饭,人均三四十元;

  二是正餐的牛杂煲,比如牛小灶牛杂煲、沙胆彪灰炉牛杂煲,用于聚餐,人均七八十元左右;

  三是牛杂休闲小吃,阿婆牛杂、孺子牛杂等,几十平的档口店,人均在20左右。

  还是以阿平牛杂为例,它的产品结构里不仅有10款粉面、10款汤饭,还提供牛杂煲,其中包括48元/份的单人牛杂煲、98元/份、128元/份、148元/份等5款大份牛杂煲,以及净品、饮品、小吃等。

  有媒体报道,阿平牛杂在郑州A类购物中心正弘城和大卫城开了两家店,正弘城86平,月均业绩70万;大卫城68平方,月均业绩也达到70万。

  嗅到品类升级红利的商机,一批牛杂品牌拔地而起,从2019年开始,完成了品牌化的它们也走上了快速扩张道路。

  还有,牛小灶不惜花费重金请华与华设计了超级符号,开出36家店;大鼓米线推出了大鼓牛杂,在江浙沪市场,已经开出57家门店……

  除此之外,不少头部品牌也躬身入局,上海川菜品牌望蓉城,也一口气拿了6个铺位,聚焦“牛杂”;九毛九也上线了牛杂菜品;八合里海记也盯上了这个赛道……

  然而,一边是爆火,连锁化的牛杂品牌跑马圈地;一边却在降火,一些牛杂品牌陷入关店的残酷洗牌中。

  比如,某连锁牛杂品牌在深圳一共有50家门店,却有19家暂停营业。于是不少餐饮人又质疑牛杂品类的风靡只是暂时的。

  那牛杂的红到底只是昙花一现还是会火爆全国呢?职餐记者和知名餐饮专家孙旭聊了聊。

  因为牛杂并不是一个新东西,而是一个很草根、大众的品类,它在全国都有很高的认知度,普及化也非常广。

  在广州,牛杂是陪伴很多人成长的街边小吃;在湖南,香辣牛杂粉是米粉中的殿堂级美食;在湖北,襄阳牛杂粉也是闻名已久;重庆的牛杂火锅早已名声在外;还有隐藏在各大城市街头巷尾的牛杂小摊……

  然而,此前,牛杂赛道还处于“有品类没品牌”的境况,小、散、乱是常态,但是消费却正在升级,这让不少挖掘品类新机会的创业者找到了市场机遇。

  这些新式牛杂品牌从食材、环境、体验上进行了全方面提升,吃到了品类升级的红利赚得盆满钵满,就跟这两年新式卤味、新式兰州拉面的爆火是相似的逻辑。

  虽然牛杂品类味型都没问题,但毕竟还是个特色品类,区域性比较强,在外扩张的初期会有客群的局限,急不得。

  前几年,餐饮行业流行酱骨头、重庆小面、酸菜鱼等大单品,但是大单品模式很难做到全时段,但是牛杂却可以。

  既可以作为小吃零食,也可以搭配粉面撑起早餐和休闲时段,还可以组合米饭主打两个饭市,更可以推出火锅,把多人共享消费的群体兼容进来。

  客群宽频了、时段打开了、场景丰富了、营收的入口增加了,盈利能力当然是非常理想的。

  甚至还可以腾出一只手来,推出一个新的模式,那就是零售化的、立足于零食走食的档口型模式,加上见缝插针、遍地开花的拓店规模,以及更加直观的、传统的场景化呈现,香气、蒸汽、大剪刀和排队的人流,想象空间将无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单店全场景营业在落地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在业态细分的当下,想当全能冠军是不现实的,你要是快餐、正餐、小吃全做的话,容易造成顾客对品牌的认知混乱,所以在落地的时候要格外谨慎。

  当牛杂站在餐饮业的聚光灯下,质疑声也随着而来,其中声音最大的就是牛杂是小众食材,供应链不成熟,价格波动大会拖死一批牛杂店:

  做牛杂根本做不大,一头价值两三万的牛,牛杂的出货量不过两百,近一年牛杂的货源价格增长很高,供应链根本支撑不了大连锁品牌;

  国内餐饮品类哪个火哪个一窝蜂,双刃剑效应,绝大多数会死于供应链食材价格因需求暴涨,终端产品不敢涨价越卖越亏怪圈;

  品类不错,风口也有,品牌化机会很大,不过没有成熟后端的人去随便入局,可能也会成为别人教育市场的垫脚石!

  诚然,供应链是制约一个品类壮大的因素,但当下很多远程冷链配送、半成品技术都比较成熟了。而且随着牛杂消费端的壮大,市场无形的手,会推动牛杂后端供应链的供给和完善。

  现在出来的牛杂品牌创始人基本还是传统餐饮人,不像有的餐饮品类,有一帮职业化的专业高手,从品牌服务、运营、推广、营销,一上来就是高起点。

  而牛杂品牌要实现跨区域的爆火,取决于这些餐企是否拥有更强的组织力和运营能力;能不能最终出圈,要看怎么去打磨好盈利模型。

  它的发展路径和重庆小面、臭豆腐这些前辈们相似,经历一轮轮的爆火、洗牌、沉淀,每次都发起冲锋、败退,再发起冲锋、败退……循序渐进,最终冲破地域的桎梏。

  这其中要经历爆火时的风光,也会遭受洗牌期的阵痛,在这艰难的过程中,各地美食文化得到大碰撞和大融合,经过多轮捶打后,一批优质餐饮品牌也就脱颖而出。

  真假“卧底”食安问题频发,为何90%餐厅经不起“暗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本文相关评论
栏目导航
相关搜索
最新标签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