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某市市民询问当地的地铁立项情况,官方回复,城市轨道交通仍执行2021年9月的严控政策,国家发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级市首轮建设规划。而这也被媒体形容为当地的“地铁梦”搁浅。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绝大多数是地铁线个省会城市(海口、拉萨、西宁、银川因人口规模较小,目前未修建地铁),以及苏州、无锡、东莞、佛山等经济大市。但地铁审批收紧、建设趋缓也是近些年的趋势,自2017年8月某地地铁被叫停之后,至今没有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首轮建设规划获批。
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出于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的考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地铁的建设、运营成本很高,而实现盈利却并不容易。有媒体梳理2020年的数据,在财报列出了运营或票款收入的18家地铁公司中,14家的运营/票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到50%。开通地铁的城市,往往需要对线路运营进行巨额补贴,每年动辄几十亿元。这对城市的财力是个巨大的挑战,一些规模有限的城市如果仓促上马,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地方债务攀升等问题。
也正因如此,地铁建设标准在近年也提高了。根据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GDP应在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而在2003年发布的文件中,GDP、财政收入的标准分别是1000亿和100亿。
但不难想见,依然会有很多地方怀揣一个“地铁梦”,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但细细想来,“地铁梦”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意思。一个出行工具、一种基础设施,何以就成了一个“梦”?基础设施多了,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过公交梦、出租梦、共享单车梦,地铁何以让人如痴如醉?
这一方面和地铁建设的标准和难度有关,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地铁被有意无意地定格成了一种现代化的象征,仿佛拥有地铁,才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完整叙事。地铁是属于钢筋水泥的,但它也是属于文化的,它能嵌入一种对城市的浪漫想象。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调查,五成公众认为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从这个角度也能明白,它为什么成了一个梦。
再多的文化寓意,地铁归根结底还是现代化的一个器物。只要是器物,就免不了冰冷的一面,比如成本和收益、利润和负债,这些实打实地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数字。从这个角度说,把地铁视作象征,也无疑让它承载了太多。地铁里能上演精致唯美的文艺片段,但也可能变成布满红字的数目账本,我们不能选择性地欣赏它。
所以,“地铁梦”搁浅,可能会让一些地方感到沮丧,但也不必气馁。梦可以有很多,也不必非得对某一个器物如此执着。比如当地民众的停车场充不充足,道路规划合不合理,出租车市场竞争是否充分,这些和人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的指标,同样可以成为一地努力的“梦想”。
从这个角度说,地铁建设的收紧,也不妨视为理念的纠偏,把重点从器物层面挪到人的层面。应该明白,现代化的核心,当然不会是地铁,还是那四个字——以人为本。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政治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国家安全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