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仅我要学,我儿子也在学。”现居于重庆的美国人本·布朗(Ben Brown)27日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被重庆铜梁龙舞的技艺吸引,已加入“龙友圈”(热爱舞龙者的“朋友圈”)。
本·布朗说,铜梁龙舞不仅有好看的道具,动作也很有意思。据介绍,铜梁龙舞有大蠕龙、火龙、焰火龙、稻草龙、笋壳龙、板凳龙、荷花龙等30余个品种。铜梁龙舞曾是街头游乐项目,但如今早已发展成舞台艺术。
铜梁区文化馆馆长、龙文化研究者宗和云称,铜梁龙舞“早已站上国际舞台”。铜梁区文化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铜梁龙舞已赴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00多场文化交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告诉记者,约20年前,他赴泰国教授当地中学生舞“荷花龙”。黄廷炎说,泰国本身有“舞凤”的习俗,“龙凤呈祥”的说法在泰国也被认可,当地人对舞龙兴趣浓厚。
虽然语言不通,肢体动作和配乐却是相通的。黄廷炎称,铜梁龙舞不仅有各种套路和动作,其设计也尽量与配乐在情绪、感情上吻合。得益于此,泰国学生们学得很快,他也教得愉快。
铜梁龙艺术团副团长、国际级龙狮裁判员蔡明灿曾到土耳其、泰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巡演、教学。他称,得益于铜梁龙舞的吸引力,海外演出或教学时,每到一处,“龙友圈”必扩大。
宗和云认为,“龙友”类似于“票友”,“龙友圈”由无数热爱舞龙的人组成。他说,“龙友圈”来源有三:一是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演艺公司、艺术团和舞龙队的专业人士;二是学校、各类舞龙活动中的非专业队伍;三是通过观看演出等,对舞龙感兴趣而加入的人。他估计,全球“龙友圈”有超10万人之众。
“铜梁几乎每天都有舞龙演出。”宗和云告诉记者,铜梁全区有大小舞龙队数百支,铜梁龙舞已进入地方教材,铜梁“龙友”以极大热情和切实行动,欢迎全球“龙友”加入“龙友圈”。
曾经,“龙友圈”主要靠演出、教学等面对面的方式交流。互联网时代,“龙友圈”通过各类“云”交流不断扩大。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