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与方位有关的地理板块名称中,人们几乎总能很轻松地找到这些方位相对应的地理坐标。比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确定(尽管今日山东已经细分为山东与河北)、湖南湖北由洞庭湖确定、江南江北由长江确定。
岭南在名义上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源自秦朝南征。南征大军分五路南下,平定当地越人部落,在当地建立了与中央直接联系的行政体系,汉文化也因此引入了岭南。
为了让这场历史变革更加长治久安,汉武帝下令将地区长官的驻地从越人密集的珠江下游(番禺)转移到了更北方的“广信”,取“广布恩信”之意,加强控制,安抚民心。
作为古代最快捷、装载量最大的交通运输载体,河流也往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一条大河的上下游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也让上下游居民拥有了共同的归属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西江,就在两广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尽管两广围绕广信和西江这两个地理概念,有着诸多共同点,但在行政上对两省(区)进行的切分也并非毫无意义。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还是在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广东的核心板块无疑是珠三角,这是由东、北、西三江冲击而成的一块马蹄形的三角洲平原。在多山的岭南,这块庞大的平原地区是非常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三江千万年来携带的泥沙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营养,让珠三角成为了广东在农业时代天然的核心。古代越人和南越王国都选择了番禺(即今广州)作为首都,正显示了珠三角的天然核心地位。
这里有着高度密集的水网,而且和广东在珠三角之外多是独流入海的大河不同,广西这些水网之间还有着高度的互通性。从西江汇流处向上溯流,可以沿水路抵达全境的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然而同样密集的山地,还是让广西的土地利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只是有失必有得。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山地,为广西保留了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广西提供了矿产、林业资源、山地作物和奇绝的自然风光。而即使是在广西这样多山的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也仍然是文化形成的核心议题。
正如前文所介绍的,两广文化的塑性正是围绕水资源利用而展开的,因此如果想要用一场信息密度够高的旅行遍览两广文化历史,那么这条以西江串起的漫长路线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这条大河下游的广府漫游到其上游的桂东、桂北,能让人对岭南文化产生具象的认知,也感叹于水对地方文化无法取代的作用。
我的第一程从珠三角历史上的绝对核心广州出发,解锁水为岭南人留下的文化密码。
而在梧州上游的桂林阳朔,我们看到的则是名不虚传的山水。因碳酸腐蚀岩层而无法提供农业营养的山体,在审美的层面却是不可多得的美景。当我们乘坐竹筏在号称“小漓江”的遇龙河中漂流时,便真正知道了水的妙处为何无可言表。
与善利万物、孕育繁华的水同行,一代又一代见证条条地理上的江河与华夏文明的渊流汇聚,流向更远的彼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责任编辑:admin)关键词: